2017年,随着《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与新能源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等政策的出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能源汽车行业投资继续高涨,企业和地方投资不断加大;国内外资源加速整合,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即将实施的双积分制,使得国外品牌与本土企业急急“联姻”;企业创新势力迅速布局,市场需求不断升级,市场可选择产品逐步丰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日趋完备,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和产业发展,对其起关键作用的充电桩企业,也开启了全新的布局和规划。2017年,充电桩企业开始注重运营,开放共享,据此,《新能源汽车报》记者采访了几家充电桩代表企业。
着眼用户 高效运营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11月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破10万辆,今年1-11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3.9万辆和6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7%和51.4%,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年底可以突破80万辆,已经超过之前的预期。
充电桩建设方面,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充电网络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相比于以往,2017年充电桩的建设在数量上有大幅地提升。中国充电联盟官方发布,截至2017年11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20余万个,主要分布于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北、浙江、天津、湖北等省市。
在充电桩的投资方面,今年显得更加地冷静和理性。浙江万马奔腾新能源产业有限公司总裁施泽忠告诉《新能源汽车报》记者,相对之前来说,2017年,大部分充电桩企业都能够沉下心来,投资也相对谨慎,并且一部分企业已经进入到对充电桩的运维阶段。
据记者了解,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在充电桩前期的投建过程中,为了抢占和布局市场,忽略了后期对充电桩的运营工作。因此,为了让每个充电桩充分利用、高效运转起来,不至于沦为“僵尸桩”,充电桩后期的运营至为重要。
施泽忠告诉记者,运营要考虑到充电桩的产品和投建地点等因素,要围绕用户的需求去选择充电桩的建设地点,提高充电桩使用率。在服务过程中做好运营的精细化、营销的立体化等。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逐渐退坡,一方面是中国相关政策仍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但更多的是消费习惯的变化。长期来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消费者将更加青睐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也会不断地扩大。
同时,北汽特来电首席运营官、副总经理李好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工作重点就是从追求投建速度向重视运营效益转变,通过提升运营能力和服务,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提升使用效率,改善用户体验。
开放共享 互联互通
据了解,由于各个充电桩企业在前期的投建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全局的布局和规划,而是主要依托自己的实力和资源进行建设,导致后期充电桩企业之间不能实现互联互通。记者曾走访北京街头发现,存在充电桩使用率低、车桩不兼容、有多种充电APP和充电卡、充完电不能支付等情况。
不过,汽车产业的发展逐渐进入电动化、共享化、智能化、网联化四化阶段。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使得在充电行业内建立统一、开放、共享的网络平台成为可能。充电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对于建立整体充电网络、实现充电桩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是必不可少的。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家电网其下属车联网平台已实现与普天新能源、万马、特来电等17家充电运营商互联互通,接入的充电桩总数超过16.7万个,实现了全国绝大部分充电桩的统一接入和统一支付。
到2020年,国家电网的城际快充网络将覆盖京津冀鲁、长三角地区所有城市和其他地区主要城市202个、高速公路3.6万公里,做到郊区县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环城区服务半径不超过3公里、城区服务半径不超过1公里。
此外,除了国家电网的车联网平台外,星星充电App平台也接入了超过2.3万根充电桩数量,分布城市数量达到84座。
对此,施泽忠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大型充电桩运营商和制造商都开始开放各自的运营平台,接入其他友商的充电桩,提供运营服务,以实现充电桩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时施泽忠也表示,要完全实现不同运营商、不同APP之间的互联互通,依然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随着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实现人、车、桩的有机结合以及建设统一、智能的充电网络平台,是各大车企和充电桩企业所面临的挑战。面对并不完全成熟的市场规则,充电桩行业不仅需要政府全面的统筹规划,从企业自身来讲,也要寻求和探索新的建站模式和运营方式,更好地为用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