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链,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个技术,能让价值跨过链和链之间的障碍,进行直接的流通。那么怎样理解跨链呢?一条区块链就是一个独立的账本,两条不同的链,就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的账本,两个账本没有关联。本质上价值没有办法在账本间转移,但是对于具体的某个用户,用户在一条区块链上存储的价值,能够变成另一条链上的价值,这就是价值的流通。不论对于公有链还是私有链来看,跨链技术就是实现价值互联网的关键,它是把区块链从分散的孤岛中拯救出来的良药,是区块链向外拓展和连接的桥梁。交易所开展的不同类型数字货币之间的兑换,就是一种跨链价值转移的实现。严格来说,币币交易所就是一个跨链技术的实现。
目前主流的跨链技术包括:1、公证人机制(Notary schemes)2、侧链/中继(Sidechains/relays)3、哈希锁定(Hash-locking)4、分布式私钥控制(Distributed private key control)
现实社会本身也是分产业分经济领域进行价值创造的,通过市场实现不同产业和不同经济领域的价值交换。每一个独立区块链维护了自己独立的价值经济体系,跨链区块链是连接独立区块链的中枢,承载了不同价值体系区块链价值交换的功能,商品要能实现交互,需要有价格,价格来源于商品自身的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而供求关系是靠市场搭建的,所以,为了实现不同区块链“商品”的价值交换,在跨链区块链上会出现各种价值交易市场,跨链区块链上每一个价值交易市场就是一个跨链合约服务。
价值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跨链设计也必须遵从人类自古以来的经济规律。跨链的本质是价值等价交换,任何违背这个基本原则的设计最终都会失败。
区块链跨链架构模型
图2中独立区块链的架构模型已经在上文中说明了,所有独立区块链如果需要支持跨链价值转移或交换,就需要存在外链合约服务,外链合约服务同普通的合约服务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是一种合约服务规约,不同之处在于合约的制定者会提供一组公开声明的跨链交易公钥地址,需要进行跨链交易的主体可以把自己拥有的一定数量的价值体转移到跨链合约服务指定的公钥地址上,并指定跨链交易内容,如希望交换另一个区块链上一定数量的价值体,并把交换后的价值体转到自己在另一个区块链上的公钥地址上。
图2 区块链跨链架构模型
这里假定存在两个独立区块链A和B,存在一个主体X和主体Y,他们都拥有两个链上的私钥地址,主体X是区块链A上的价值生产者,如农民生产粮食,主体Y是区块链B上的价值生产者,如工厂生产工业品,主体X希望购买区块链B上的产品或服务,如工业品,主体Y希望购买区块链A上的产品或服务,如粮食。
跨链区块链主要有两种类型的链组成,一种是主链,跨链主链只有一个,一种是适配子链,适配子链至少存在2个,由跨链主链连接各个适配子链,各个子链之间没有信任关系,而是通过主链进行信任的传递。适配子链和主链按照设定的协议进行交互,以达到信任传递和交易传递的目的。
跨链区块链本身也需要有同独立区块链一样的区块链平台服务,如合约合规、安全控制、链上共识、链服务管理、链上链外治理、开发运维,这些在上图都做了省略。对于链上共识,主链和子链需要采用比PoW更加高效的算法实现跨链交易交互,如采用BFT共识算法,目前两个跨链平台(Cosmos和Polkadot)设计都是采用PoS+BFT的混合共识算法。
跨链区块链本身也是个区块链,所以独立区块链所具有的业务合约能力也应具有,但基于跨链区块链构建的业务合约会支持更复杂的业务,实现同不同价值区块链的连接,进行价值交换。每一个跨链业务合约都会形成一个交易市场,不同区块链的不同价值体系在这个交易市场上获得各自的定价,并进行交易,极有可能会形成基于主链代币或者主权加密通货的各种区块链价值体的统一报价和交易市场。
更高级地通过跨链合约流程,可以实现所有区块链虚拟社会生产关系的组合,假设每个独立区块链是一个独立的经济领域,跨链合约流程就可以串接起独立的经济领域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跨链区块链本身也是可以互联的,通过跨链区块链的连接,就串接起了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从而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生活都关联到区块链虚拟社会上,基于区块链提供的合约服务以及基于区块链提供的机器驱动业务流程,结合IoT和人工智能,价值生产、转移和流通会更加快速便捷,人类的生产关系也会更加优化协调,生产力由此可以得到进一步解放。区块链和跨链将整个人类对等地关联在一起,去除了任何的信息不对称性和现实社会的各种屏障,体现了公平公正,个人主体是虚拟社会关系的参与者也是维护者也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