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智能”,智慧城市和人工智能收到的关注度,却相差甚远。
阿尔法狗引发的人工智能热潮,不仅没有褪去,反而有些越烧越热。甚至有些偏离了“智能”这个词汇该有的航道。在各种展会上充斥着处于外观美好但体验粗鄙的机器人,在每一家科技或是互联网公司的战略当中,都有人工智能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可笑的是多数都没有实际落地的计划。
即便是阿尔法狗的故事,难道告诉我们的是全球人工智能的最高代表,只配和人类下棋搏君一笑?显然不是。
不妨畅想一下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真正的人工智能必须是与应用结合,服务于人类,造福于社会。那么,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城市会拥有人工智能所有的应用场景,而智慧城市的实现最终可以赋予人工智能技术最大的意义。
在人工智能大火的今天,华为依然没有跟风,也从不宣扬自己对人工智能的投入,而实际上华为已经在智慧城市的方向上走得深且远。应用始终是智能化的精髓,独特的华为之道,就是以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最新规模商用的技术,打造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
智慧城两大痛点,该如何破解?
实际上,智慧城市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从信息化时代就有数字城市的建设目标,到互联网时代又有无线城市,直到数字化时代才明确了智慧城市的理念。
遗憾的是,在我国已有500多个智慧城市案例,但当中成功的并不多。即便从全球的角度看,也无外乎只有巴塞罗那和芝加哥等少数几个相对先进的模式。智慧城市,从概念到现实,显然并不简单。
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在今年的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说,“罗兰贝格发布了一个关于智慧城市的报告:他们从‘实践、规划、IT基础设施’三个维度考核了全球87个城市,平均得分是:37分。”可见,智慧城市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首先,智慧城市建设鲜有成功案例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的复杂性很高,包含了几乎所有大行业,比如,交通、教育、环保、通信、旅游、工商业等维系城市运转的多个子系统都涵盖其中。如何让这些各司其职的系统交汇并交融,一直是智慧城市运行过程中的大难题。
所以,不难发现,智慧城市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必须要有一个高屋建瓴式的顶层设计:要自上而下地规划,从智慧城市的具体构想,到项目的执行和评估标准,再到子系统的配合执行、各环节的互联互通、交叉信息的处理等等。
这个道理其实与华为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不谋而合。阎力大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是一把手工程。“智慧城市要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要实现数据共享,过去以部门为单位的烟囱式业务流程建设,阻塞了数据的联通与分享。只有一把手亲自主导才能打通数据、实现共享。
其次,在过去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发生过很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行为。例如,单纯通过道路管理来解决交通问题,这本身就是错误的。智慧交通一定是交通、天气和车辆管理等多个系统协同的结果,而不单纯是道路的问题。
与此同理,只有跨系统的数据联通,才能编织出最美丽的智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需要车辆和道路数据联通;提高政务服务水平需要获得民生反馈数据;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医疗和人口数据等等。
这就要求智慧城市的供应商,具备大量跨行业的智慧经验和跨部门的智慧项目。 本月14日,华为在第七届世界智慧城市博览会上展示了创新成果,覆盖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能运营中心、智慧电力、智能交通、平安城市、智慧水务、智慧市政、智慧园区、智慧农业等。客观的说,没有深度的行业经验,是很难对如此多行业都有智慧的理解,这是华为领先其他智慧城市服务者的一个主要优势。
做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华为的点、线和面
华为对智慧城市的定位是:打造城市神经系统,这个神经系统,不仅包含城市大脑,还需要从大脑到末梢的神经网络。从端点感知、信息传送、大脑分析决策、再到反馈指令、完成行动,需要一个完整的神经网络来实现闭环。这一点有别于一些云计算公司所定位的智慧大脑,华为的优势不仅在于大脑,更在于物联网以及终端的联接,所以称之为神经系统。
简单理解,城市的“中枢神经系统”指的就是它的运营中心,也就是城市的“大脑”,而城市的周围神经系统,指的就是由物联网构建的城市网络,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感知城市运行所有的末梢环节。例如,城市的大脑可以感知到整个城市所有的情况,比如水电气、交通等等的日常运行状态,城市的运营中心就要像人的神经系统一样来发挥它的价值。
“我们希望打造的城市神经系统,既要实现对物理世界的端点感知,还要通过数字世界实现大脑决策,最终回到物理世界支撑智慧化的快速行动。” 阎力大说。
那么,华为是如何做好智慧城市神经系统的呢?我认为,可以从点、线和面三个维度来看。
首先是点。所谓点,就是华为通过一些强点做突破,标杆性的案例会起到对行业的引领。例如,华为在中国为深圳龙岗打造创新标杆,建设“汇数、惠民、慧治”的智慧城市系统,除了前文提到的一把手工程之外,该项目本着“需求导向、急用先行”的原则,通过“汇数、绘图”基础工程和“慧治、惠民”深入应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例如龙岗区建立的“一窗式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实现“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办”的智慧政务转型,让行政审批更便利高效。市民还能够通过网上办事大厅、移动APP、微信等多种办事通道进行申报,实现线上线下审批服务一体化。
其次是线。所谓线,就是华为对智慧城市战略投入的一贯性,和持续性。我们知道,华为很早就投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在PC时代就在智慧政务上深入需求,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华为也在不断推动物联网的平台和生态,实现万物互联。
在2016年还拿出了“一云二网三平台”的解决方案架构,仍以智慧龙岗为例,这就是典型的“一云二网三平台”结构:一个云数据中心,城市通讯网、城市物联网两张网,大数据服务平台、业务应用使能平台、ICT能力开放平台,三个平台。可见,从概念到应用再到落地,华为对智慧城市具备了足够的说服力。
最后是面。华为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曾说过华为的生态是全球最为健康的生态。华为始终认为:智慧城市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华为携手合作伙伴打造智慧城市平台,并长期、高强度投入来建设生态系统。目前为止,华为通过合作伙伴生态,已经服务了全球40多个国家,120多个城市。朋友遍天下的华为,也让每一个智慧城市多了一丝温暖少了一些冰冷。这样的华为,能不为之点赞?
正如阎力大所总结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智慧城市,背后都有一个领先的数字伙伴(Digital partner),这个伙伴可以携手城市一起规划,建设并且长期的投入和发展。依托于华为在多种技术上的创新与积累,华为致力于帮助客户打造智慧城市的先进平台。而且这个平台一定是开放的,向下兼容各种终端,向上支撑各种应用。华为就像是肥沃的“土壤”,让智慧的森林在土壤上茁壮成长。比如在潍坊,成立了华为-潍坊物联网产业联盟,通过华为开放的物联网平台,帮助客户搭建了“智慧潍坊城市管理平台”,一期就聚集了52家生态合作伙伴”。
技术之本,华为之道
华为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从不追逐热点宣传技术概念,但却一直是中国企业当中研发投入比重最高的公司。所以,华为不断走向强盛,就是技术之本,这就是华为之道。
在今年世界智慧城市博览会上,华为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四位客户以他们在提供高质量市民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脱颖而出获得主办方颁发的重量级奖项。包括深圳智慧交通项目获得“平安城市奖”,沙特延布智慧城市获得“数据与技术奖”。另外中国潍坊“智慧城市3.0”入围“城市奖”, 喀麦隆太阳能项目入围“创新奖”。可见华为标杆性的智慧城市项目,已遍布全球各地。如今,华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已服务全球 40多个国家, 120 多个城市。
事实上,华为作为业界少有的能提供云、管、端协同ICT解决方案的厂商, 是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技术融合的领导者,让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同时,积极构建开放、激发多元创新平台与生态系统,使得合作伙伴获得持续成长,并将解决方案施落地,帮助我们的客户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三个目标:善政、惠民、兴业。我们可以对华为在智慧城市当中的领先性做一个小总结。
第一,对人工智能与智能城市的结合,华为有技术,有应用,也有话语权。
例如,在深圳交警的项目中,华为以大数据平台+视频云平台+AI平台为核心,承载视频感知、情报分析、交通拥堵管理等业务,实现全场景的交通智能管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比如,构建开放计算平台,支持CPU、GPU、FPGA、NPU等智能计算资源池化;统一大数据平台,交通数据集中处理,效率提升300%;深度学习平台和算法仓,感知智能全城交通状态。开放容纳流量采集、事件采集、违章采集、智能分析、智能回滚等上百类几千种算法,结合多渠道、全场景采集的交通图片、视频、数据,实现对交通流量、事件、违章等行为的深度感知等等。
第二,通过IOT的技术融合,构建智慧城市的中枢神经系统。
以智慧潍坊为例,这是全球首个基于NB-IoT技术和华为OceanConnect IoT平台的物联城市样板:潍坊市政府和华为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一张网、一个平台、N类应用”的建设模式构建NB-IoT物联城市感知网络。并基于华为OceanConnect IoT平台,建立首个城市级物联网平台,实现物联应用各类传感设备的统一接入、管理和数据采集,有效归集全市各类实时的、鲜活的、价值度高的物联数据,形成城市级大数据的重要来源。
实际上,华为也通过遍布全球的智慧城市案例,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反馈自己,加强能力。在沙特,华为通过铺设光纤覆盖城市内家庭、企业及重要公共区域,并推行智能停车、智能称重、智能垃圾桶等8大智能应用,帮助沙特的285个城市进行基础设施的智慧化升级。
对于智慧城市,华为之道既是技术之道,也是应用之道,更是生态之道。很多公司看待智慧城市也许是一个生意,而华为则是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