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开年滴滴突然发布消息称收购了已经停止运营的小蓝单车,并且将要投放600万量自己的共享单车品牌,预示着今年共享单车市场将继续动荡,最后哪几家企业能够胜出不好预测,但是能够预测的是未来一定属于那些物联网技术不断优化的共享单车企业。
短距离骑行是刚需,因此共享单车其实并不新鲜。
在国外,加拿大公共自行车共享公司Bixi在2014年初就因为财政困难而申请了破产,同年中旬当时全美最大的共享自行车项目纽约Citi Bike在上线一年之后也陷入了财政危机。简述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定价高,难以形成规模性应用;二是用户体验差,付费用户不愿意再继续买单。
这里有必要进一步阐述一下Citi Bike陷入了财政危机的原因:当时云计算技术不成熟,后台系统经常“跟丢”这些车辆,没办法解锁给新的使用者。用户“想用车的时候,停车桩空无一车;要停车的时候,找不到停车桩”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极大的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导致多数年费用户拒绝续费,另外就是因为定价很高,导致其主要用户是收入较高的群体,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经营状况江河日下。
在中国,2008年前后,杭州市率先构建了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同年北京奥运会也首次引进公共自行车系统。随后,全国百余大中小城市陆续开展公共自行车试点。用户想要骑车先得去政府相关单位办卡,并且不能骑行直达目的地,还需要找到停车桩停车,因此多重门槛之下的有桩公共自行车系统一直不瘟不火。
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的公共自行车共享项目都有“有桩”的束缚,其实并没有完全满足用户短距离骑行的需求,因为距离用户目的地最近的自行车桩可能也离的并不近。
二维码技术推动共享单车“有桩”变“无桩”
但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共享自行车逐渐摆脱了“有桩”,实现了“无桩”化的随地停车,真正满足了人们短距离骑行直达目的地的刚需。因为具有高频性,所以定价低,可形成规模效应,加上对该领域中大数据应用的预期,因此得到了资本的持续认可,在资本的助推下,这一两年内共享单车“火”了起来。
“有桩”可变为“无桩”的原因是物联网技术中二维码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把二维码放在自行车上,便让自行车得以移动起来,因为二维码中包含自行车的车辆身份信息,让用户得以随时随地能够识别这辆自行车。
当然把“有桩”变“无桩”即二维码的应用只是共享单车能够持续运营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想要共享单车企业能够持续稳定的运营下去还得另加一个条件,那就是企业本身需要有稳定的现金流,而稳定现金流的来源有三个,一是资本的支持,二是上市圈钱,三是企业本身要有自我造血能力——有稳定的持续营收机制。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第三点即企业本身需要有稳定的营收机制,这才是大家愿意为这个故事买单的根本。
而共享单车企业的稳定营收机制是什么?没错,是分时租赁。
智能锁是保障共享单车分时租赁的命根
分时租赁指的是以小时计算提供随取即用的租赁服务,消费者可以按个人需求和时间预订小时数,其收费将按小时来计算。
实现共享单车的分时租赁需要解决两个致命难题:一是车辆被分布在城市的任意角落,怎样让用户有动力给车上锁,防止车辆被盗?二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按时计费?
只有一个办法能够完美的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用户只有在关锁的同时才能停止计费。要想实现这一个办法只有物联网技术能够办得到,即让锁具备通信功能,关锁的瞬间触发上报服务器的开关,把停止计费的信息传送给服务器。这样就解决了分时租赁上的技术难题。看到这里,相信你也觉得智能锁是共享单车分时租赁的命根这个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吧。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的理解我说的,这里有必要普及一下共享单车的智能锁开锁机制,以摩拜单车的智能锁为例:
当你用手机扫二维码之后,手机会把用户信息、这辆车的ID和开锁请求传到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用户的开锁请求后直接对指定ID的自行车下达开锁指令,自行车车锁收到服务器指令后,执行相应的开锁动作。这就是摩拜单车的开锁过程。
智能锁的迭代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一直骑小黄车的朋友一定知道小黄车的锁是不断迭代的,从一开始的机械锁,到扫码后手机出现开锁密码再输入密码开锁的电子锁,再到最近的扫码即开的智能锁,毫无疑问,肯定是扫码即开的智能锁的体验是最好的,因为毕竟少了手动输密码这样一道工序嘛。
这里通过对比手动输密码的电子锁与扫码即开的锁的区别给大家解释一下所谓的扫码即开是怎样实现的:手动输入密码的锁的原理是当用户扫码之后手机将获取的车辆ID、用户信息、开锁请求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下发开锁密码到智能手机上,然后需要通过人工手动输入密码来解锁。扫码即开的锁是服务器直接向锁发送开锁命令。这是因为锁里嵌入了无线收发模块,让锁具有了双向通信功能。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需要不断的迭代智能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用户才有更愿意买单的理由。
大数据平台帮助共享单车企业精细化运营
2017年9月份,北京市有15家共享单车自行车企业,投放运营车辆达235万辆。但是按照上海自行车协会秘书长郭建荣的算法,常住人口中,每50人拥有一辆共享单车比较合适。所以参照去年的常住人口数据,北京仅需要43万辆共享单车就足够了,供给已经严重大于需求。鉴于此,中国消费者协会与7家共享单车企业进行了一次共享单车企业公开约谈会。因此企业步入精细化运营已经成为趋势。
那什么是精细化运营呢?即结合市场、渠道、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对用户展开有针对性的运营活动,以实现运营目的的行为。共享单车的精细化运营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对车辆的精准投放和合理调度。精准投放即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保证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够用到车,合理调度的意思是通过技术分析和运营手段增加每辆单车的使用频率。如何才能做到精准投放和合理调度呢?一定是要用到大数据平台,通过云计算和数据分析,智能锁和手机采集、服务器存储的用户的骑行数据,分析出某一个特定地点如某小区、某地铁站等骑行用户的数量、单车的数量,以及车辆的位置数据方可实现。因此在这个阶段,前期没有相关数据积累或数据积累量相对较少的共享单车企业很可能会在精细化运营阶段与数据积累量足够大车企业逐渐拉开差距。
共享单车是物联网技术最典型的应用之一,但是现在还在处在市场抢夺阶段,都还在用资本的钱竞争,没有开始盈利。作为一个消费者,可以从价钱补贴中享受免费骑行的乐趣;但作为物联网产业的从业者,我又很期待共享单车尽早的进入自我造血的阶段,正常运转起来,因为它的成功会对物联网产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