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四部委针对特色小镇发展现状联合发表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引起人们广泛热议,即申报审批的权限从住建部转移到了国家发改委。
这是一个鲜明的信号,即特色小镇不再是一个地产事件,而是一场重大的经济改革。从另一个方面讲,也能看出政府的决策更趋于理性和科学。
2016年,国家发改委联合住建部、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发文,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然而,在发展特色小镇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大包大揽,把特色小镇作为融资平台来打造,希望利用特色小镇扩大当地的固定资产规模,推动当地GDP的增长,甚至还出台了特别的考核要求,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投资动辄数十亿、上百亿,一些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甚至房地产等项目纷纷钻空子,戴上“特色小镇”帽子。一时间, 发展特色小镇变成了一场地产跃进,仅一年多全国就建起403个特色小镇。
从政府打造的第一个“特色小镇”——“云栖小镇”可以看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而是一个“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活而新”的区块,发改委此次《意见》,明确厘清了“特色小镇”概念,即“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
作为人口及产业的核心载体,小城镇早已成为发达国家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经济活力点。例如,美国高科技小镇集聚的硅谷,人口不到美国的1%,但GDP占比却高达4%—5%。
无疑,在经济新常态下,作为经济、产业、人口主要载体,特色小镇也将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应该建成一个聚焦了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而不是一个空壳子。
发展特色小镇重在科学培育而非简单跟风。面对这一新的发展需求,政府部门应该汲取以往发展中存在的盲目投资、贪大求快和千城一面的教训,让“指挥棒”更科学,切实引导产业、人才、资金和土地的合理配置,让特色小镇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名副其实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