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准则就是适度超前,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超前一步是烈士,超前半步是英雄”。所以,把握好市场节奏,进行适当超前业务布局,是所有企业都值得去推行的理念。随着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业务日渐成熟,智慧城市建设已到了黄金介入点,对于传统业务被互联网巨头挤压的通信运营商,更是一个逆风飞扬、超越追赶的机会。
一、智慧城市概念的起源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这一理念,此前类似的概念还有数字城市等。2008年11月,恰逢2007年-2012年环球金融危机伊始,IBM在美国纽约发布的《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主题报告所提出的“智慧地球”,即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智慧”的理念就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的状态,通过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交通系统、建筑物和油气管道等生产生活系统的各种物体中,使其形成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联,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即可实现。此后这一理念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作为应对金融海啸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发展智慧城市被认为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发展,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的一丹良方。
基于国际上的智慧城市研究和实践,“智慧”的理念被解读为不仅仅是智能,即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在于人体智慧的充分参与。推动智慧城市形成的两股力量,一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形成的开放城市创新生态。一个是技术创新层面的技术因素,另一个则是社会创新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
二、智慧城市在国内发展现状
2009年开始IBM出于商业目的提出“智慧城市在中国突破”的战略,并相继与中国大陆的多个省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协议,使得“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新概念让各界广泛关注。2011年底,中国有154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规划投入建设资金超过1.5万亿人民币。为应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趋势,住建部发布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酝酿相关标准。2013年初,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出台《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技术指南》,正式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及试点工作。为规范和引领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切实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于2013年10月联合下发了《科技部办公厅、国家标准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启动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在各方面共同推动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的苗头,亟待加强引导。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有关要求,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发[2014]4号),但是,真正能够体现智慧城市内涵,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最基础内容的,一个也没有看到。综合分析前期我们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存在一下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智慧城市综合信息化平台
政府专业部门的垂直化管理致使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各部门自建的信息化系统主要解决各自所在领域的局部问题,信息化系统各自按照自己部门的业务需求和标准建立,无论在业务体系,还是技术架构上都不具备足够的开放性,不同的软件开发厂家源代码也互相保密致使系统之间彼此独立,难以相互衔接连通,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在整个城市管理的全局形成一套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例如:一个城市的政府信息化系统、12345热线、政务网站、财务系统往往会有数十种之多,异常分散,不但老百姓使用起来不方便,即便城市管理者也无法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及时地了解城市运行状态。 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事件管理,包括日常事件和紧急事件,尤其是紧急事件会直接考量城市决策者的应急处置能力。一旦有自然灾害、流行病、交通、治安、恐怖事件等发生,就需要公安、城管、交通、医院等部门高效协同。然而,由于现有大部分的信息化系统都是由各部门自行建设,系统之间不能实现相互连通,因此对于事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往往不能做到全面和准确,这种情形下,城市的决策者既不能获得决策所需的足够依据,也无法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指挥各部门协同起来。
(二)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
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产,大数据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到每个行业领域和部门,其深度应用不仅有助于企业经营活动,还可通过对城市信息的智能分析和有效利用,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有效促进城市系统各要素间的和谐相处,从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与欧美等国家的国情不同,我国尚无大数据开放的完整法规、政策与成熟运行体系,目前智慧城市所必需的核心大数据资源(如:地理空间信息、人口、企业、交通、环境、医疗、教育、犯罪信息等)大部分掌握在政府各个部门手中,各部门将数据看作是部门的“私有财产”,而不共享给其他部门,更不对公众开放。如今,数据部门私有化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一状况其实已经构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障碍。
(三)“闭关锁国”的政府信息化系统
传统的政府信息化系统往往是一个“自己人管自己人”的内部办公管理系统,虽然掌握着社会信息资源的60%以上的有价值的信息,无数个数据库,但这些数据库大部分都是“死库”,如何让这些库“活”起来,进入市场流动,产生增值,推动社会发展是当前政府急需要做的工作。充分采用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社交(微博、微信)等新潮流技术让政府信息系统成一个能够与公众充分互动的系统,集合公众智慧用于城市管理才是智慧城市的关键。
(四)政府信息化系统的安全隐患制约智慧城市的发展
政府系统上网必须保证网络及数据的安全,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由于我国对革命性新技术的系统认识不足,前瞻性投入不够,导致从半导体、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主流IT技术的控制权完全旁落,国家安全几乎“无密可保”,教训深刻。“棱镜门”事件只是揭开了我国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们所面临的严峻安全形势只会日益加重,迫切需要建立我国自主的安全保密体系,否则信息化程度越高,安全风险反而越大。试想一旦涉及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化系统被监控或攻击,重要数据泄露,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也是目前智慧城市全面推进的最大阻碍,考虑到政府上网的必要性及对网络安全的顾忌,我国绝大多数的政府机构采用了两套网络方案,即公开的Internet及各个部、委、办、局的Intranet(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政务网),虽然能有效避免黑客入侵,但是也同样限制了民众对政府数据的使用,政府的数据又成了(三)中所说的“死库”。 发展和安全应辩证考量,表面看起来不发展便是最大的安全。若坐等别国使用新技术,我们停滞不前,带来的可能是更不安全。
(五)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
目前城市多部门分别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缺乏顶层设计,在机房、硬件设施、软件、数据以及运维方面存在大量的重复投资,且这些系统之间技术标准及功能品质不一、兼容性差,互联互通程度低,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资金的巨大浪费。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尚不完整,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均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以政府各个部门信息系统为例,看似已建立多个自成体系的纵向网络,但标准均不统一,各政府部门之间没有互联互通,数据无法实现共享。这既是资金浪费,也无法为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系统数据和业务关联服务。
三、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分析
(一)中央层面高度重视多次重点提及“大数据”与“智慧”布局
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并明确提出建设“智慧社会”。
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我国大数据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二)IPv6的规模部署开启万物互联新时代
2017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推动建设IPv6商用网络,提出用5到10年的时间,形成下一代互联网自主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IPv6商业应用网络。
【IPv6是什么?】IPv6是由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v4的下一代互联网核心协议,对过渡、路由、网管、传输、安全等已有比较成熟的标准。IPv4地址为32位编码,最多只能产生40多亿个IP地址,截至2016年10月底,亚太、欧洲、拉美、北美等地区IPv4地址池已完全耗尽。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我国7.51亿互联网用户仅有3.38亿个IPv4地址,人均0.45个。相比之下,IPv6的IP地址量为2的128次方,其海量规模甚至被形容为让地球上每颗沙粒都有一个IP地址。
在《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中,我国将用5到10年时间,形成下一代互联网自主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IPv6商业应用网络,实现下一代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应用,成为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
到2018年末,市场驱动的良性发展环境基本形成,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2亿,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不低于20%,并在以下领域全面支持IPv6:国内用户量排名前50位的商业网站及应用,省部级以上政府和中央企业外网网站系统,中央和省级新闻及广播电视媒体网站系统,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网络与应用;域名托管服务企业、顶级域运营机构、域名注册服务机构的域名服务器,超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排名前5位的内容分发网络(CDN),排名前10位云服务平台的50%云产品;互联网骨干网、骨干网网间互联体系、城域网和接入网,广电骨干网,LTE网络及业务,新增网络设备、固定网络终端、移动终端。
到2020年末,市场驱动的良性发展环境日臻完善,IPv6活跃用户数超过5亿,在互联网用户中的占比超过50%,新增网络地址不再使用私有IPv4地址,并在以下领域全面支持IPv6:国内用户量排名前100位的商业网站及应用,市地级以上政府外网网站系统,市地级以上新闻及广播电视媒体网站系统;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排名前10位的内容分发网络,排名前10位云服务平台的全部云产品;广电网络,5G网络及业务,各类新增移动和固定终端,国际出入口。
到2025年末,我国IPv6网络规模、用户规模、流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全面完成向下一代互联网的平滑演进升级,形成全球领先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产业体系。
IPv6的广泛使用也将制造新风口,催生新技术新业态,在“互联网+”、新型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IPv6协议的“超大地址空间”可以从技术上解决网络实名制和用户身份溯源问题,实现网络精准管理。在IPv6部署过程中,可采用地址编码技术识别IP地址类型,地址编码可精确到区县级。IPv6带来的实名制不会泄露隐私,有了IPv6,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网络诈骗,因为可以精准定位地址。
挑战首先来源于技术层面,安全问题是关键。我们可以利用推进IPv6来抓住互联网体系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
(三)中国政务云产业快速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夯实基础
2017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印发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借助云计算这个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助燃剂,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和传统行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行动计划》亦明确提出“争取2019年前国内涌现出2至3家世界级有竞争力的云计算企业”,云服务商将迎来大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事实上,不仅以BAT为首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网易、浪潮、中科曙光、华为、万达、京东等一众巨头也早就入局。《计划》中特别明确“以工业云、政务云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为切入点”,既反映出我国政务领域信息化程度较低,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治理和生产的需求的现实,更谈不上智慧。也再次砸实了政务云的市场潜力。2016-2017年已成为国内有实力的云计算供应商抢滩各地政府云基础设施采购的开端之年。见下表:
2018年必将是政务云全面开花之年,云计算运营商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
(四)运营商全面布局NB-IOT为智慧城市大数据采集提供管道
2017年6月,中国电信完成端到端业务运营级测试,完成800M的全网部署,发布全球首款面向连接的NB-IOT资费套餐,正式启动商用化工作。
2017年11月24日中国移动正式发布NB-IOT资费套餐,并正式启动139合作计划,其中的“1”就是着力推动NB-IOT的新网络合作,2018年实现NB-IOT在全国346个城市的全面覆盖。
相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物联网发展上“晚了一步”。面对发展的劣势,联通将借助混改的东风,在物联网等领域开展深度战略合作。联通将全力建设“物联网平台+”,将打造共赢发展的物联网产业生态圈作为创新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中国联通已在全国数十城市完成了NB-IoT试商用开通,全国300多城市具备快速接入NB-IoT网络的能力。同时,中国联通也在北京、广东等多个区域已经开通了eMTC试验网,具备试商用条件。2018年同样是联通物联网部署发力之年。
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应用建设中,扮演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角色,物联网通过它的传感器全方位的感知着城市信息;通过云化的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对感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基于分析处理的成果,支持各种各样的城市应用服务,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提供智慧,贴心的服务,使其生活健康,便捷,城市变得平安,生态,宜居。
(五)2017年12月3日—5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乌镇举行,本届大会以“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在全球范围内邀请来自政府、国际组织、企业、技术社群和民间团体的互联网领军人物,围绕数字经济、前沿技术、互联网与社会、网络空间治理和交流合作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交流。我国领先科技成果包括信息化、智慧城市、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量子技术等等纷纷在现场展示,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真正的智慧城市建设时机已成熟,只待“风”来!
四、智慧城市建设中运营商可以参与的项目
面对智慧城市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机会,无论是对互联网公司还是通信运营商来说都是一次不能错过的良机,智慧城市说涉及的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IT服务应用等领域都是通信运营商企业转型的重点,无论是全面领先的中国移动、稳重有升的中国电信还是混改转型的中国联通在这次产业升级浪潮中必须快速反应占得先机。
智慧城市整体架构概括一句话“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张网络,多个应用”。下面就智慧城市整体架构进行分析一下运营商能参与哪些项目:
一个中心-----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这是智慧城市的“大脑”整个项目核心的“核心”,对于运营商来说就是政务云,运营商为了占领先机多少次以0.01元中标“某某”政府政务云项目。
两个平台----指的是公共信息平台和大数据平台,这两个平台都是架设在云平台上的,只是业务功能描述上不同而已,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便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切入核心周边自然来,这就是运营商为什么不惜一起代价都要拿下项目。
三张网络----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这才是运营商的主营业务,通信网与互联网已运行多年,谁都不想把自己既得的份额拱手让给别人,物联网作为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砝码都会全力以赴,这也是2018年三大运营商的重要战场。
多个应用----应用就是基于大平台的各个部、委、办、局的行业应用与工作环境,这个是一块“肥肉”,运营商的核心层投入成本回收多半会来自这里。
感知层----感知层从图上看PC、无线网关、摄像头、手机等似乎与设备提供商有关系,还有琳琅满目的物联网数据采集终端,其实不然,感知层的“手机”才是运营商的“兵家必争之地”,手机的使用者是人,所有的行业应用都会通过APP展现在手机上,通过APP应用发展手机使用者才是我们运营商的最终目的。毕竟移动网业务在整个通信收入中占比是最高的。
分析完这些再回头想想运营商用0.01元的价格中标政务云就不难理解了。
五、决战紫禁城之巅----智慧城市主导权争夺
(一)树立“智慧城市”建设产业链中的主导者意识,打造“中心-平台-网--服务应用”的一体化商业生态圈。相比于其他系统集成商、互联网公司、设备提供商,通信运营商主导智慧城市的建设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通信网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必不可缺少的“血管”,而所谓的互联网和物联网都是在通信网之上的延伸。第二,运营商拥有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存量数据和数据处理能力。第三,运营商拥有最庞大的用户群基础。正因为如此,运营商必须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担当领导者的身份,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强对整个产业链的掌控能力。
(二)建立“平台化”运营推广模式,做综合智能信息服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中最关键的是掌握平台入口----人和物的数据采集,而平台所包含的内容和服务将是最大的收入来源。所以,对于运营商而言,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智慧城市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更具特色的应用,如支付、理财、即时通信等,才能吸引用户,提升客户价值,从而实现增量增收的双重目的。
(三)将自身传统业务与智慧城市相结合,建立有效的融合拓展体系,协同发展,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城市-家庭-个人”将结合得更为紧密,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智慧家庭和人工智能产品业务的不断升级,对于运营商而言,将传统移动通信和固网业务融入其中已是大势所趋,例如,中国电信所推出的智能组网、智能机顶盒(悦me)服务,都是基于其传统固网宽带业务上的升级服务,对于家庭信息化升级提升作用明显。 翼支付则是基于移动网络业务上的增值服务。
综上所述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大潮已来,通信运营商如何能统筹自己的优势资源,担当起统领全局的重任,建立“云-管-端”的一体化运营思维,抓住机遇,快速出击,真正挖掘这场产业革命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并享受其所带来的成果。问“智慧城市”建设谁主沉浮?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