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提出“0-1-3-5-7”移动支付智慧交通方案:
0公里:停车场无感支付;
1公里:共享单车扫码支付;
3公里:乘车码坐公交;
5公里:滴滴打车移动支付;
7公里:乘车码坐地铁。
之前分析了《智慧城市系列|为什么说微信和支付宝的乘车码不如想象中方便?》,今天来分析“0公里”无感停车解决方案,和大家一起探讨下用户体验提升的可能性。
以下为结构图(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即可查看大图):
一、停车场景
现在人们出行除了自驾之外,开始越来越接受顺风车、拼车、快车这些选择。除了因为油费贵,坐车轻松等原因,停车难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自己开车的意愿。
这个阻碍究竟来自于哪些地方?
如果以出租车出行在【到达】场景经历的流程环节数量与自驾的作比对,后者比前者多出的点,其实就是痛点的来源。
1. 去程
出租车场景:
出发:在起始点A上车;
到达:在目的地B下车。
自驾场景:
查路线:查询从A到B的路线;
出发:从起始点A出发;
到达附近:到达目的地B附近;
找停车场:找目的地附近的停车场C;
开到停车场:从B附近开到停车点C,过道闸:排队等候——识别车辆——领卡——抬杆放行——进入停车场;找车位:在停车场内找停车位;停车:停车入库;到达:步行/骑车从停车点C到目的地B。
2. 回程
出租车场景:
出发:地点B上车;
到达:地点A下车。
自驾场景:
去停车场:从目的地B走路/骑车去停车场;
找车:在停车场内找自己的车;
开车前准备:调车内温度;缴费;过道闸:排队等候——识别车辆——(计费付费)——抬杆放行——进入停车场;
出行并到达:地点A下车。
从上面的流程可以看出:在去程中,出租车出行只要直接把我们放下就可以了,但是自驾却要经历找停车场等多余的7个环节。
回程中,出租车场景只要在当下的地点打个车回去就够了,自驾却要去停车场,经历多余4环节才能走。
所以这前后多出的11个环节,究竟带来哪些痛点以及有没有优化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逐一分析。
二、用户痛点
停车的痛点真是感同身受地痛,列举几个大的。
1. 找车位难
目的地附近无停车场……
——要不再开回家停到家附近算了?
停车场离目的地步行距离远……
——大夏天徒步2公里从停车场到公司的朋友了解一下
进了停车场但没有车位……
—-停车场一周游
路边停车总是收罚单
——滴滴打车赚的钱全用来捐罚单了
2. 出入慢
过道闸排队时间长
——都在给抖音王者荣耀贡献流量呢
道闸抬杆反应慢
——它到底是不是能识别我是个活物
缴费排队
——手短了,怪我咯?
多数停车场按小时/半小时计算费用,不到整时但多扣费
——敢不敢以分钟计费?
3. 其他
大夏天大冬天开车启动前要先用空调伺候很久才能进人类
三、解决方案
有痛点没关系,能优化就行。
1.解决方案思路
优化的着手点就在于,相较于出租车的【到达】场景,自驾场景中多出的环节能不能没有?如何让这些环节没有?
来头脑风暴一下……
(1)能不能不找车位
1)直接导航到附近的停车场
在导航到目的地的过程中,动态查询附近停车场的实施空闲与繁忙情况,并自动规划适合车主的最优停车场车位选择,以及去往停车场的路线。
什么是最优?
大数据分析用户对车位的偏好
Distance :车位与目的地距离
Fee:单位时间费率
Feature:是否露天,是否立体式,是否宽敞
2)在目的地下车,开启自动驾驶模式完成停车
如果停车这部有自动驾驶辅佐,那么我们自驾的体验就会跟出租车出行在【到达】环节是一样,直接在目的地下车走人就行了,让车载系统接收停车位信息,以自动驾驶模式按最优路线自动开到停车场,开到指定车位,熄火,完成停车。
(2)能不能没有道闸
1)道闸现在的作用是什么?
去程:识别车辆,领停车卡,挡外来车辆(小区场景)
回程:识别车辆,收停车费
2)以IoT车位替代道闸完成以上的作用?
识别车辆:通过车位传感器自动识别驶入车位的车辆
计费收费:根据驶入车位的时间和驶出车位的时间计费
挡外来车辆:纳入停车征信,未经用户共享车位允许擅停将受信用扣分
(3)能不能“没有”缴费环节?
1)车载系统的支付账户自动扣款?
Step1: 以车位替代车场入口做车载识别,IoT智能车位记录车辆驶入和驶出时间,根据该车位的时间费率计算费用
Fee=单位时间费率 x (Tt-T0)
Step2:发送费用信息到智能车载系统,车载系统连接支付账户自动扣款
2)如何更人性化地收费?
有的车位好停人人抢着停,有的车位有栏杆有柱子有障碍物,大家都不爱停。如果以车位计价,每个车位的单位分钟费率其实是可以不同的,基于该车位的位置,停车便利性,并根据市场供需和时间可动态调整费率。
如果按单位分钟费率,则能够替代现在以小时为单位的模糊计费。
2. 解决方案设计
(1)IoT智慧停车场
1)方案概述
基于车主偏好,自动定位附近合适的停车场和车位。通过车位物联网与智能车载识别驶入与驶出状态。实时计费,并连接支付账户完成自动扣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