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东方排名第一的大都会(超过当时东京)。无数创业家的传奇发生在这里,无数的超级富豪产生在这里,是百年上海绝代繁华的记忆。今天,上海怀揣历史的沉淀,站在现代化的新舞台上。
在现代化背景的城市竞争中,综合能力早已取代单一指标成为评价城市竞争力新的坐标。从两化融合大力推进,直至两化深度融合新要求的提出,工业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在近两年中显示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创新能力。作为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上海的谋划颇具新意。
现代化中的企业进程
2011年,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与市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上海市国资国企信息化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国有企业信息化工作明确了具体要求。同时,对接智慧城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新兴信息技术应用,在产业智能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专项发展意见或规划中都体现了两化融合的内容。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国在信息化历史机遇面前作出的回答。对于两化融合,理论界有不同的理解,有信息社会角度、生产力角度、工业革命角度、工业体系角度、工业活动角度、微观应用角度,等等。从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待两化融合,“融合”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合二为一,两大历史进程汇为一股潮流,而融合是为了创新和升华,是生物级的反应,而不是物理或化学级的反应。也就是说,融合的产物既有工业化的优点、又有信息化的优点。工业化的优点是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生产、自动化生产、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的优点是个性化生产、精确化生产、智能化生产。如果我们的产业能同时具备工业时代的特点和信息时代的优点,那么我们的融合是成功的。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健曾表示,“十二五”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时期,更是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为此,上海一方面要按照国家两化深度融合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将在上海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的建设。这样看似简单的描述,事实上将上海的现代化发展路径说的很清楚了。
结合上海的《意见》,就为属于上海的两化融合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意见》对于国资国企的信息化工作进行了详细描述,两部门兼顾信息化与国资国企企业的特点给出了联合意见:立足企业,从企业自身出发,突破个体局限形成群体上的提升是一大关键。同时《意见》对于企业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变和突破也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指导。
例如:要求国资国企建设一体化信息系统平台,分类推进系统应用。并详细指出,在国有企业集团层面建立一体化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与所属单位互联互通,强化集团本部的信息化管控能力。在国有企业集团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开发基于一体化平台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主营业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和办公系统,覆盖企业管理、主业运营的各项业务,实现资金、资产、工程项目、采购、电子商务、科研开发、物流、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应用。实现对所属企业战略实施进程全面、科学和集中管控。推广应用主营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主营业务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根据企业实际,建设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等业务应用系统;支持建设以产业链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企业间电子商务应用,为中小企业应用提供服务。
仔细研读这项《意见》能够发现,描述中对于企业如何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以及平台的应用方向作出了分析。指导、帮助国资国企在规划企业一体化信息系统平台时的思路。按照董宝青的思路,这要求上海的两化融合必须同时具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优点。更值得一提的是,《意见》在最后特别指出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事实上,这样的结尾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随意而为。早在2012年6月发布的《2011年度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报告》中,评估结果显示,2011年上海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为75.53,处于部分融合阶段。其中,大型企业得分为74.39,中小企业得分为65.84。同时,根据“两化融合”阶段模型划分,上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处于部分融合阶段(初步融合阶段为30分-50分,部分融合阶段为50-80分,深度融合阶段为80分以上),具备深度融合的基础。其中社会“两化融合”得分为86.75,已经达到深度融合标准;大型企业得分为74.39,具备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得分为65.84,距离深度融合仍有较大差距。
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跟不上,让上海在两化融合进展工作中发了愁。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主任蔡伟杰当时就此分析结果表示,上海“两化融合”发展目前处在部分融合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不足,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上海两化融合发展的瓶颈问题。”
于是从国资国企出发的《意见》也必须兼顾中小企业,毕竟在融合的过程中,任何一方力量都不能掉队,组织者更不能掉以轻心。
解决“全面”的问题
“在每一个历史关键时刻,必须抓住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进程。在当代,就是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就是当今时代的大潮流、大趋势,全面影响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发展。当前,我们面对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浪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的兴起,推动着工业领域出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智能工业、工业4.0成为新的趋势。很多领导、专家都曾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靠信息化加工业化,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强国。”同样,将董宝青的分析放置在一个城市中,就要求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打造现代化上海。
为了弥补中小企业信息化短板,上海按照国家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改变了传统的政府专项“点对点”支持模式,重点培育了一批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共性服务的平台,信息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如启动实施了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双推”工程,通过政府补贴、平台让利、企业自负各一点的方式推动了7000余家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加强“上海中小企业”网站和“企业呼声直通车”热线的公共服务功能,中小企业通过网站或热线即可完成政策咨询、项目申报、数据报送等工作,拓展了政府服务中小企业的渠道和途径。上海电信商务领航面向中小企业提供高速上网、企业总机等增值服务,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成本。
来自上海市经信委的消息称,两化融合工作一方面要与国家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相衔接,与当地产业特色相结合;同时还要立足企业,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两化融合要抓出实效,必须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如今,上海的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进入“十二五”阶段,上海的两化融合指数从2010年的72,提高到了85。在2013年工信部网站上公布的上海市两化融合工作成效中,对于企业在两化融合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进行了肯定。
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带动了上海工业由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由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变,促进了产业协同和可持续发展。除了着重推进企业在两化融合工作中的作用。在推进企业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同时,上海还着力激发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建立广泛深入的两化融合的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全市推进合力。如,推进产学研结合方面,从不同领域与环节支撑两化融合相关研究和实践。在长三角合作框架下,推进与江苏、浙江等地两化融合方面的合作,加强了企业间交流。
在现代化历史的进程中,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无一不是伴随着产业的调整和城市的兴衰。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涌现出新的历史机遇。在信息化的助力下,工业对市场感知更敏锐,以个性化订单驱动的新制造、新服务正在构建起信息驱动、知识驱动、个性化订单驱动的全新制造模式。工程机械、汽车、轮船、机床、家电等领域,产品信息化浪潮兴起,高度依赖网络化,依靠ICP创造更多附加值。两化融合的宗旨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为企业生产、管理提供更多先进的方式方法。其因果关系无外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精髓。上海拥有众多优秀传统企业,宝钢、上海家化、上汽集团……这些不同行业的典范在智能生产方向创出了属于自己的新模式,也造就了现代化的上海。在融合中,今天的上海拥有的不只是繁荣,还有更多来源于信息化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