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袁家海教授研究团队,于2020年6月23日发布最新报告《中国电力安全经济性分析和保障路径研究》(以下简称《报告》),结合对不同电力保障路径的对比,建议“十四五”期间不宜继续扩大煤电规模,而应充分发挥现有供电机组的调节能力,结合需求侧响应设定科学的电力保障路径,从而避免每年70亿元的煤电投资浪费。
《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如果为满足短时尖峰负荷缺口,而大举新建耗资数十亿的燃煤电厂,是极不经济的。从中国整体尖峰负荷需求来看,若未来仍存在相当于2018年的电力缺口规模,即各省电力缺口总和2454万千瓦,建议选择“需求响应+延寿煤电”的最优供应方式来满足尖峰负荷。而如果依靠新建更多煤电项目来填补短期缺口,将造成约每年70.2亿元的投资浪费;按照煤电机组全寿命周期(30年)的时间范围看,共计将产生2106亿元的投资浪费。
随着“十四五”电力规划进入窗口期,如何保障能源安全与电力供应稳定已成为业界讨论重点。当前,“整体电力过剩与尖峰电力短缺并存”的电力结构性矛盾导致的“全年富电量,短时缺电力”的现象,是中国电力供应安全的主要障碍。在过去制定电力规划时,煤电通常被视为填补电力缺口、实现电力供应安全的首选。但值得警惕的是,随着煤电机组运行小时数下降、运营成本上升、投资回报周期加长,继续新建煤电项目将加重电力冗余,导致电力系统整体效益进一步下滑。
“新冠疫情冲击中国用电需求,虽然经济总体呈复苏态势,但短期用电需求仍将持续走低。”《报告》第一作者袁家海教授说,“全球疫情导致的出口受阻和制造业产能下滑,会拉低基础用电负荷水平,而依靠‘新基建’拉动电力需求又存在滞后性;同时,服务业用电需求的回暖、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用电量的增长都会继续拉高用电峰荷。因而,“十四五”期间中国大概率会出现负荷峰谷差进一步拉大的情况。”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丹青表示:“可以预见,尖峰化的用电负荷将成为未来常态。如果开闸上马、大建煤电来填补短时尖峰负荷缺口,无疑不利于国家中长期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科学电力体系,并进一步增加投资成本、能源转型成本和气候环境成本。事实上,煤电未来发展的重心,不应该放在盲目扩大装机规模上,而是挖掘现有机组的容量价值。”
文章来源于绿色和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