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入市,切忌盲目
自从2021年10月份《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439号)》文件取消工商业目录电价后,这两年的电力市场化交易变得异常活跃,直接参与或者找售电公司间接参与电力交易的用户增多。而且每到年终岁尾,也都是各家售电公司最为忙碌的时节。维护好现有的客户,维护好居间伙伴,开发新用户,竞争其它存量用户。
(来源:微信公众号“黄师傅说电”作者:黄师傅)
15年电改9号文发布以后,第一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核定开始执行,售电公司这个新物种开始出现。而在当下的交易市场中,依然还有不少工商业用户属于当地电网公司代理购电的范围,所以他们也成为售电公司竞相争取的增量用户。
在健全且完整的电力市场中,不应存在电网运营企业广泛代理用户参与购电的情况。但因我国尚处于电力市场建设的早期,所以暂时需要这样的缓冲和过渡阶段。而近年来,国家的各项政策都在推动全电压等级的工商业用户逐步入市。最为严厉的一项政策就是已经入市交易的用户,如果退市并回到电网代理购电的模式,那直接1.5倍的购电价格。这就从经济上封死了用户退市的选择,但也正是这一点,尚未入市的工商业用户务必要对这次入市“机会”保持慎重。
如果现在不入市,就要面临1.5倍的电价么?
从来没有这个说法。
国家的各类文件都是在鼓励并逐步推动全部工商业企业入市,而并非设置了一个时间节点,到此节点前不入市的话,就要遭受到1.5倍电网代购价格的惩罚。1.5倍这个事听起来很吓人,但也只是对一些高耗能企业和那些原本已经入市但现在因为无特殊原因而退市的交易用户。所以当有人说一定赶在某个时间点前参与市场交易,否则就要交高价电的话,这样的劝告可以暂时忽略,因为从未有过这样的规定。
一直关注售电市场的朋友可能在去年知道这么一条消息,某省于2022年5月,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市场化交易的入市时间节点,对于未按照时间期限要求入市的用户会被打上“限时未入市代理购电用户”的标签,“其用电价格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价格的1.5倍,输配电价、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组成”。但在其年底公布的新文件中,相关表述变成了“对其他暂未直接参与市场交易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的用户,用电价格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价格、输配电价、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组成”。仅有的这样一个说法也被修改,故现在全国尚无入市的最后时间期限,同样更谈不上什么不入市就要1.5倍的电价。
2022年中规定入市时间期限及超期所需承担价格
2022年底修改年中说法
参与交易了就一定会节约么?
不一定。
一家售电公司代理用户去参与市场交易,用小散电量的堆积在批发侧市场上获得适宜的价格,再转零售交易卖给签约用户,赚取其中的差价。是否可以降低用户用电成本要看横向对比了,也就是当地不同售电公司给到的零售价格。可是现在还有个电网代理购电的模式,虽然不叫目录电价了,但每个月被公布的代理购电价格依然会被很多人作为“标准”,所以在横向对比之外存在着这么一个纵向的比较。入市,可能获得比在电网代理购电模式下要低的用电成本,当然也有可能存在倒挂的现象。所以其中利弊权衡,用电企业需要上心,也同时要有一定的认识水平来应对相关入市的宣传。
如果有售电公司对于当前还是电网代理购电的用户宣传说自己可以代理你购电,会便宜很多,那我建议让售电公司拿出证据,而不是口头的承诺。先比较,再选择。当前也可以把电网想象成一个大号的售电公司,其代理用户不仅规模大,而且自身可能会有供给完居民和农业用电后剩余的低价电量。这些电量继续供给部分工商业电量后整体的交易价格会低,所以有些省份会存在当下电网代理购电价格低于市场化购电价格的情况,俗称“倒挂”,而如果存在这样的情况,显然不是当前电网代理购电用户入市的好时机。
交易价格的高低参考的基准是什么?
不是封顶价而是同期电网代购价。
早年的市场化交易以目录电价为标杆,后来以基准价为标杆规定了上下浮动范围。《1439号文件》发布前,这个浮动只允许下浮,所以届时入市的用户根本不存在倒挂的情况,找了售电公司必然会比执行目录电价省钱。但后来放开了浮动比例后,上浮可以达到基准价的120%。虽然交易电价应该是因交易行为而产生的价格,但这么多年来“价差”的思维一直存在,所以在衡量电价给的是高还是低时,依然要习惯性地找个“基准”。从用户的角度看,这个基准一定不是当前那个交易电价的上限,倘若有宣传说给到你的价格比这个价格会低一些,看似这样的说法是在“降低价格”,实则是弄错了标准,因为当前如果一定要找衡量尺度的话一定是同期电网公布的代理购电价格。
比对交易价和同期电网代购价
交易的价格确实比电网代购的价格低就一定能省钱么?
也不一定。
因为当前电费的组成较为复杂,一张电网代理购电的电费单还算明确,但一张市场化交易用户的电费单除了前者应有的各个部分外,可能会存在一些“额外的”费用。比如北京地区的售电服务费,比如南网地区的市场化分摊电费,比如某些省份的发用两侧不平衡资金等。暂时不用去考量这些费用到底是什么。只需要清楚这些费用是因为参与市场化交易而产生的。虽然可能在电价那一块确实低于同期电网价格,但叠加上一些其它费用后反而还高于当初。所以这是要关注的。
贴一个当年分析过的用户,4月份还在电网代购电,5月份找了售电公司代理,给出的电价确实相较于同期电网要低,但是总体的单价却高出了很多,原因就是在售电合同上写了高额的服务费,用户不太明白进而吃了哑巴亏。
盲目入市的后果:少用400度电,多花4万块钱
怎么验证参与交易后是否真的可以省钱呢?
在结算电量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反向推导。
在决定是否入市前,让售电公司提供其当前已经代理交易的用户电费单。在上面的计量、结算电量信息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规则套用电网同期的代购价格推导算出电网代购电费,再与当前的市场化交易电费作比较,孰高孰低一目了然。这个计算过程不算复杂,只要你明白正常的电费构成以及计算方法。用户需要的不是某个价格的降低,而是同样电量消耗下总体费用的降低。
电力市场建设的早期阶段,很多制度和信息都不完备,而且用户多年习惯了电网企业的服务,面对突然出现的市场化交易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在年终岁尾一些售电公司拓展新客户的同时,写一点我自己的建议,帮助用户合理选择售电公司,合理选择自己的入市时机。
这个情况仅适合还没有参与电力交易的用户参考,那些已经入市的企业也只能横向比对不同售电公司的服务价格了,因为退市这条路已经被1.5倍的代购价格所封死。电力市场的建设需要更多的用户参与,但前提要知情且有序。我觉得如果一项服务的获利来自于帮用户节约了成本,那自然没问题。但如果来自于因为信息差让用户多花了钱,而自己从这个多支出的费用中而获利显然不会是一门长久的生意。虽然都是个“零和”,但后者相较于前者,显然找错了零和的对象。所以我也仅从用户掏出的电费考虑,在这个早期阶段还是想给一些信息获取弱势方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现在的年头,企业不容易,所以该花花,该省省。那些在短视频里宣传“电改红利”,不正面回答能否帮助用户节约,反而说只关注自己是否能赚钱的售电业务,想想也只能“呵呵”。
哪门生意可以做久?
市场需要建设,同样也需要信息的祛魅。陆陆续续我也会写一些关于电价和电费的文章,给出一些用户缴费模式如何做选择,如何评估电费水平,如何做一些治理。目的就是分享一些我曾经见过的电费案例,并尽我所能打破一些信息的不对称,让“电费可以被管理”这件事成为用电企业和涉电服务企业的一个共识性的认识。
如果您也对相关电价电费的研究感兴趣,可以联系我,咱们一同讨论、学习和进步。如果您有实际的用户电费账单看不懂或者想要做些分析,也请您联系我,我会尝试帮您解读。
宏观双碳,微观电力,期待与您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