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双赢。”
今日(3.28)上午,广东四月月度集中竞价结束,也意味着今年第一季度的竞价市场已落下了帷幕。
(来源:晶见微信公众号 ID:EnergyStudies 作者:晶晶姑娘)
本次的集中竞价竞技场上,需求侧共有99家企业参与了竞价,总申报电量为295020.3万千瓦时,初步成交共99家;供应侧共有53家企业参与了竞价,申报电量为202656.9万千瓦时,初步成交共有43家。
总成交电量为202656.9万千瓦时,供应方边际成交申报价差-120厘/千瓦时,需求方边际成交申报价差-83厘/千瓦时。
统一出清价为-101.6厘/千瓦时。
高开低走,都因为政策调整?
2017年1月至3月,广东电力市场的月度集中竞价统一出清价分别为:
-145.50,-189.45,-101.50厘/千瓦时。
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
2016年3月至9月,即售电公司参与广东甚至是中国电力市场直接交易的元年,我们目睹了如下的平均成交价差:
-125.55,-147.93,-133.28,-93.80,-58.80,-43.38,-37.42厘/千瓦时。
也就是说在去年,前两个月都是在非常大的价差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价,第三个月开始理性,并最终让月度竞价保持在“合理”的一毛以内的降价范围内。
众所周知,2016年的广东规则是价差配对、分别出清,2017年的广东规则为统一出清。虽然看似不存在相比性,但是,政府都在上半段进行了宏观调控——
去年6月,平均价差突然降为-93.8厘/千瓦时,是因为政府将电厂与用户侧的返还比例从75:25调整为50:50;为了保证收益,电厂大幅度降价的动力瞬间减弱,直接使得成交价差大幅减小。
而这个月的“理性回归”,很大原因也是规则调整:发电侧竞争交易供需比从接近2:1调整为1.5:1,地板价差也由-500厘/千瓦时调整为-450厘/千瓦时。电厂间的竞争态势有所缓解,价差的口子也被收紧。
今年的动力煤价格比去年同期高出了不少,政府调整规则的动力也由“减少发电侧降价冲动、合理分配购售方收益”变为“防止发电侧亏损、反映真实成本”。
因此,晶见不同意“政府出手就是为了保护电厂”的说法。
调度公告要细读
与交易通知发布差不多时间,3月22日,广东电网调度控制中心发布了《2017年4月市场交易前安全约束信息披露》,其透露了非常关键的信息:
总共667万千瓦时容量的机组受限,这些大部分为百万机组。这部分机组的出场,一定程度上导致边际成本向小机组靠拢。因此,降价的收紧是必然的。
“每个月的安全约束信息,我们都是一句一句仔细研究的。”某发电侧负责人谈到。
华润连续三个月问鼎
各售电公司的表现如下:
本文资料搜集与数据整理来自蒋妮烨与陆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