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日子,广东2018年的年度双边协商交易从9月30日下发文件开始,至今也快一个月了,还有17天长协就要闭市。今日获悉,已有大用户招标破了降幅9分的大关。
有句话说的对,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广东市场最近的火药味让人很好奇是会一触即发还是趋于宁静,本以为近几个月的月度集中竞价收缩会是2018年长协的价格信号,但是现实的本身却不然,撇去目前飘忽不定的价差来说,我们先从市场供方出发,看看今年发电侧的一个变化。
2018年发电侧变化在哪
由于对2018年长协的交易规模有了明确的限制,所以今年的发电厂交易上限也依照1.1的供求系数进行了限制,可以很明显地从下图看出(除了某些发电集团新入部分机组),诸多发电集团的交易规模都有了明显的下降 。
粤电集团拥有省内最大的装机,其交易电量上限占比一直处于30%以上,中广核因为今年多台核电机组的进入,其体量之大多达92.74亿千瓦时,一下子跃居第二,占比达到8.43%,接下来的就是华能、神华国华、华润、广州发展、大唐、深能源这些大型装机集团了。经过简单的统计,排名前十的发电集团整体交易上限931.01亿千瓦时,占整个交易上限的84.64%。
对于发电集团来说,市场化电量在全年发电计划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将电量分配给不同价格档,最大化地成交电量并确保收益是一个问题,对于新入的核电机组和天然气机组来说,价差优势明显,可以快速完成出货的目标,但是燃煤机组的竞争才是最激烈的。
统计发现,省内各大发电集团旗下售电公司可以确保一部分电量的成交,但并不是全部电量都能够通过旗下售电公司成交(可见下图:成交规模与集团电量规模:截止目前发售一体的售电公司成交规模约占市场规模的一半),所以对于某些发电集团来说,这时候就是亲自上场参与某些大用户的招投标、给予其他售电公司合理的价差进行合作,以消化更多电量。
谁会是最后的价格接受者
还有17天就闭市了,电力用户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但是,一味地等待更低的价格是明智的选择吗?
电力市场的竞争是售电公司、发电集团和电力大用户围绕量价进行博弈,但是随着交易所处的阶段不同,博弈的主导方也会有所变化,初期来说对于售电公司是需要获得有竞争力的价差,尽早吸引客户并确定合同,这时候用户和电厂往往是主导方。
随着交易进入中期,售电侧竞争白热化,发电集团的策略也会牵扯着市场的动向,中小发电集团完成自身消纳的同时也会削减市场的存量,对于大型发电集团就需要确保在优质价格的区间尽可能达成大量的交易,随着价格档位的不断下调,发电集团所获的收益也会递减。
但是到了交易的末期,交易存量和交易期限就将电力用户的主导位置逆转,大部分发电集团的消纳目标基本达成,对价格档位下调已无太多必要,这时候谈判桌上的电力用户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价格的接受者,所以对于观望的电力用户要密切留意交易的动态,避免成为最后的价格接受者。
最后,想说,市场主体可以不断试探发电侧的价格档位,但是市场还是需要保持理性克制的心态,对市场的分析要有自己的主见;对于发电集团,不妨与靠谱的民营售电公司进行电量合作,在保证电量的同时增加收益,没有必要和钱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