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考核在市场开放初期让很多售电公司辛苦跑下的电量没钱赚,有抱怨。大家对偏差考核虽有牢骚,却普遍停留在负荷预测难,偏差控制难,并未对偏差考核的合理性产生质疑,大家似乎已认可电力系统实时平衡的特性。那么偏差考核是否有它不合理的地方呢?我们从这里讲起吧。
偏差考核与电能平衡
各省交易规则对偏差考核的规定有很多不同,但如果提取其共同点我们就能发现,偏差考核是对申报电量(合同电量)与实用电量的差额进行考核。但电力系统运行讲究的是电力实时平衡,对一个周期内的电能平衡提出要求更多是为了让大家有一个预演的机会,培养控制用电、用电预测的意识,真正的电力平衡一般是由电力辅助服务的调频和备用的相关规则在进行补偿,且一般与用户无关,是发电追踪用电的模式。
至此,我们已经说到了电的两种属性,一个是作为能量消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电能属性,一个是为了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即发即用物理约束的电力属性。其中电力可以理解为发用电的能力,发电能力弱于用电能力就造成了电力缺口从而导致缺电。这两个属性都在相关规则中体现了其价值,比如电度电价、AGC辅助服务补偿、旋转备用容量补偿等。所以,偏差考核是合理的,但由于其只考虑了一定周期内的电能平衡,还不够全面,遗漏的地方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或增加考核内容进行补充。
而最近北京交易中心发布的省间中长期交易规则里有一个和其它规则略有不同的地方:将不同类型发电商分标准考核,火核、水、新能源的偏差考核范围D值分别为2%、5%、10%。这是为什么呢?这和接下来要说的电的商品属性有关。
电的商品属性
电上网后就同质无法区分这个说法,说的是电能属性,电力属性还是有差异的,比如缺电很大原因不是电能不够用了,而是电力有缺口。而这里所说电的商品属性主要是区别于物理属性,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并参考电能=功率*时间这个公式,将电的商品属性作了一个粗略的分类:
物理层的质量差异、时间层的连续性、商业层的服务价值。
1物理层的质量差异
物理层的质量差异主要反映了电的商品质量好坏,产品质量越高的就越贵,具体指标可以直接套用电能质量标准:电压频率偏差、三相不平衡度、谐波与间谐波、波动和闪变、电压暂降与短时中断。比如我在某经济欠发达地区见过线路末端居民长时间用180-190V的电压,电饭锅都不能煮熟饭了他们还可以坚持生活;而一些精密加工和高速电机为了避免机械振动和发热,对谐波的要求特别高。这些用电需求差异却是由统一的国标进行供电,是否可以引入某种机制用价格去释放它们之间的差异信号呢?
2时间层的连续性
时间层的连续性主要是指连续生产本身的连续性以及稳定的功率输出曲线连续性。生产本身连续性影响度电的分摊成本,稳定输出曲线连续性影响整个系统的发电成本,因为越不可控越需要其它手段措施来弥补功率缺口。承担基荷腰荷峰荷机组的度电成本有区别,除了机组效率的原因还有生产时间太短导致分摊固定成本太高。所以辅助服务对起停、备用的补偿既可以看作是整个电力系统备用容量的成本,也可以看作是对生产连续性的补偿。
风光发电作为低边际但灵活性可控性都较差的代表,拿出一部分度电利润去补偿频繁起停且起停成本较高的灵活可控火电是有合理性的,而把这些费用都纳入电度电价里也有前车之鉴,如国外一些用稀缺电价替代容量拍卖的市场,如我们峰谷电价在功能上更多是进行负荷引导,反映成本和供需能力则较弱。电度电价的功能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3商业层的服务价值
商业层的服务价值则有无限可能。客户来买电钻其实他并不需要电钻,他想要的是那个洞。电也是如此,用户搞双电源他撑了要两个电源干嘛?他要的是不断电,把电当作一种服务去看可以带来更多的溢价空间。但这一方面限于本人能力无法系统地展开讲,只能在此抛砖引玉。
以上这三个方面都是可以影响电作为商品的价格的因素,这些属性定义准确吗完整吗?价格作为市场中的一只手,又是否有必要反映出这些内容呢?希望能与大家探讨。
原标题:从偏差考核说起:电上网后就同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