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

请登录

注册

宽带下乡:要“修路”更要“引路”

2018-05-14 13:20:34 大云网
A A
当前,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我国通信业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为重点,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普及应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不

      当前,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我国通信业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为重点,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普及应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不过,一些中西部已通宽带的农村地区,网络应用还不甚理想。《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中部某省基层调研发现,一些随着“宽带下乡”伴生出来的现象值得警惕,农村信息高速“断头路”打通后,农民“走好”还需多方努力。(5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

  多年来,农村“通路”工程逐步完善,从通公路到通网路,改善了农村“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闭塞局面。特别是近年来,通信工程建设的发展让农村逐步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保证信息传递的通达性和及时性。宽带下乡,电脑进村,让网络发展万事俱备,但这“东风”却迟迟难起。能联网却不会上网,多为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农村家庭让网络成为家中平日的“花瓶”,电脑盖上“防尘罩”,网线结着“蜘蛛网”,只等儿女逢年过节回家时解解烦闷,应应急;会上网却不会用网,聊天、追剧、逛淘宝成为农村网民的主要上网事项,“网络文化站”成为“乡村网吧”,网络仅仅成为一项新的娱乐工具,让“宽带下乡”偏离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这不免让人满怀期待的“宽带下乡”,落入形式重于内容,“娱民”甚于“育民”的窠臼。

  “宽带下乡”踏出了网络建设的第一步,如何走好走稳“宽带兴乡”的每一步,让农民会上网,能用网,用好网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初心和靶心。要“修路”,更要“引路”,让“三农”发展在网路上“行稳致远”。

  拓宽培训通道,要“师傅”引进门。能联网是硬实力,会上网是软实力。破解“会上网”的关键在于拓宽培训通道,“课堂下乡”,开设网络惠农培训课堂,让农民有机会学习上网;“专家驻点”,宽带下乡初期应避免“网来了,人走了”的形式主义,每个“乡村文化站”需配备至“帮扶专家”,让网络知识真正下乡;“干部帮带”,就地培养一批会上网的人,以干部为点,以能人为线,以村民为面,让网络成为干部工作的助手,村民受益的工具,避免出现“第一书记走了,就没有人会用电脑”的短期效应。

  联通致富通道,把“产业”引上道。要致富,先修路,公路联通线下交通,网络打通线上交流。农村的劣势在于地域限制,互联网的优势在于信息无界,“互联网+三农”充分弥补农村发展的短板,让农民突破地域限制,开创信息跑路,这才是“宽带下乡”的初心。“互联网+农民”,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随时上网沟通、查找农技资料、了解农产品行情,为农民开创了信息化新生活;“互联网+农业”,发展农产品电商服务,开“农家网店”,创“农家品牌”,供“农家产品”,让农产品通过“网路”走出“销路”;“互联网+农村”,合并资源,设立综合性乡村e站,提供网络培训、农村电商、乡村淘宝等服务,让农村线上有“网点”,线下有“站点”。

  健全管理通道,让“文化”行正道。网络是一把意识形态的双刃剑,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农村更易成为低俗文化的“侵略对象”,这就需要“以正压邪”,扶正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传播正能量,多通过网络给村民党员上党课、学讲话、传精神,让红色成为网络文化的底色;创建“惠民APP”,集村务公开、专家热线、业务办理、电子书屋、举报信箱等于一身,让惠民更通畅便捷。通过规范化管理守好网络阵地,让传统乡村文化因网络而得以弘扬,让新时代新文化因网络得以正向传播。

  宽带下乡,要“修路”更要“引路”,让农村信息化建设走样更走心,让“三农”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迈入新时代,开创新生活。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