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一定会成为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昔日提篮叫卖,今朝上网营销。在大数据时代,不少农民用那双握了几十年锄头的手去触摸电脑键盘,在互联网上学习科技知识、了解市场信息,主动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使之与市场需求接轨。可以说,时髦的网络营销方式对广大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正起到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不过,伴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一些烦恼也陆续出现。众所周知,夏季是一年中蔬菜瓜果上市量最多的季节,不少农民都忙着在互联网上给自己种植的水果找“婆家”。而在某县的几家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里,果农们却愁容满面。原来,他们种植的葡萄、早熟梨虽早早地摆上了“网络货架”,却总卖不出去,销售价格一降再降,依然少有人问津。是产品质量差吗?不是。他们生产的水果都是无公害农产品,但就是收不到足够的网络订单。笔者在调查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比如,没有快递代理,运输成本高;没有好品牌,知名度不高;没有冷库设备,缺乏销售技巧;等等。
鼠标一点,订单就来。这种理想状态决不是简单地把农产品的照片和价格贴在网页上就能换来的。从笔者在农村基层了解的情况来看,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在一些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此,省农业部门的专家指出,农产品“上网”只是解决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仅仅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你有这么好的产品、怎么跟你联系收购等。而当农民刚刚借助互联网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后,还不等他们完善物流、售后等服务,同质化竞争就已经开始了,甚至在某种农产品刚上市不久,一些APP(安装在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平台上就打起了价格战。对刚开始“触网”的农民来说,这是全新的市场领域,如果缺乏应有的营销理念和技术手段,当然会面临产品滞销的困境。
尽快打通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最后一公里”,除应引导农民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外,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地给予一定的帮助。某地一家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向笔者反映,合作社生产的葡萄在质量方面没问题,但是名气不行,同样的东西价钱差太多了。曾经有外省的客商专门到这家合作社收购葡萄,运回去后就贴上别的标签,每斤葡萄的价格马上涨了两至三元。这个负责人非常希望当地农业部门能主动指导农民开展标准化种植,帮助合作社申报商标品牌,使当地农民种植的葡萄卖出好价钱。实事求是地说,一些部门主动服务农民的意识还不到位,应对突发情况往往是后知后觉,而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问题发生,可能等不到解决,损失就已经不可挽回了,严重的还会伤害到当地整个产业的发展。对此,相关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要让“互联网+农业”尽早成气候,物流也是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在某个家庭农场,笔者看到,农场主人在产品介绍中专门写下了“购买者需自行携带运输车和包装箱”的字样,当地物流不便的现状可见一斑。而从全省的一些地方来看,虽然乡村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但物流配送网络的建设相对滞后。当前,大多数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网络只能覆盖到县城周边,许多乡镇被排除在物流公司的业务范围之外。因此,相关地方要把完善物流配送网络作为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规划物流配送的线路和节点,使其覆盖面更广。要结合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引导、支持企业或农民建设保管仓库、流通仓库等,使物流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强。
当前,“双创”热潮正席卷全国,相关地方和部门还应该在农村电子商务培训方面下真功夫,而不能搞纸上谈兵那一套。比如,培训要在真实的网络购物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演示,介绍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模式、网店的注册维护等相关知识。同时,要注重与农民互动,现场教会农民如何在后台操作、如何在线上签订协议等技能,提高农民的电子商务实际操作水平,使其能把农产品尽快卖出去、卖出好价钱。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农产品“上网”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互联网+农业”一定会成为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