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来说,7月10日(德国当地时间7月9日)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中国和德国汽车企业的合作全面深入,合作大单签不停。
一大早,造车新势力蔚来与德国知名零部件企业博世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消息就传遍了。紧接着,江淮、大众中国以及西雅特汽车也宣布在德国柏林签署谅解备忘录。
7月9日下午,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图林根州政府签署了一份投资协议。宁德时代将投资2.4亿欧元(约折合18.7亿人民币)在联邦德国图林根州埃尔福特市设立电池生产基地及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同时有消息称,宝马已经与宁德时代签署了价值40亿欧元的电池采购合同。其中,宁德时代的中国工厂会获得其中的25亿欧元订单,而德国工厂将获得15亿欧元的订单。
盛传已久的宝马和长城的合资项目也正式签约,并对外完成披露。不仅如此,中德两国也加强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与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代表共同签署了《关于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双方将推动国际统一标准的制定及应用、促进相关技术要求统一、促进两国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及基础设施数据共享、健全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推动制定国际统一的无线电频率解决方案、就通信技术统一及互操作解决方案交换信息等,共同推动两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当中德双方在汽车行业加强协作的同时,另一件吊足了业内胃口的行业大事也终于落槌:特斯拉将以独资的方式落户上海临港,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特意飞赴上海,与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
而就在前两日,宝马还宣布了与在华的合作伙伴华晨宝马深化合作的消息。宝马集团董事长科鲁格和华晨集团董事长祁玉民签署一份框架性协议,到2019年,华晨宝马的整车产能将达到52万辆;BMWiX3作为宝马核心产品系列中第一款纯电动车型,将于2020年在华晨宝马投产,面向全球销售。
之所以说汽车行业走进新时代,原因在于,这些合作虽然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中国和德国企业之间的合作,但事实上,系列合作顺利推进,足以影响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和走向。
一方面,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也是包括宝马、大众等跨国车企在全球的第一大汽车市场,这些德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加码,无疑将有利于其在全球市场与日系、韩系以及法系等其余车企的竞争格局。
其二,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过去一百多年,内燃机一直统领着99.9%的市场也毫不夸张,在过去三四年的时间里,全球政府中,中国政府是唯一一家在尽全力推动新能源市场的政府,也是全球公认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力度最大的企业。但直到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超过70万辆的销量中,外资或者说合资车企的占比估计不足5%,但是,从2018年开始,随着宝马、大众、福特等的大举进入,新能源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里,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估计在未来3年的时间里,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又将出现新的变化。
第三,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这一系列合约的签订,无疑将带来新的格局变化。无论是长城宝马还是江淮大众、西雅特的合作项目中,都提到将会研发面向全球的新能源车,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在短期将成为跨国车企在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这对参与其中的自主品牌来说,无疑意味着制造能力和国际化运营能力以及视野、格局的变化。这些参与其中的自主车企或许会因为第二轮合资或者合作的契机而逐渐走强,而那些依然单打独斗的自主品牌,可能会进一步走向沉沦,整个自主品牌市场的洗牌会越来越明显。
第四,特斯拉在中国独资,产能规划50万辆。从数字上看,这一产能数字不像是只为中国市场规划,不排除以后出口的可能性。作为全球市场上唯一幸存并上市的“造车新势力”,特斯拉的入华对于那些中国“特斯拉”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有人曾经说过,当汽车行业进入新能源、智能化的发展轨道,对中国车企来说,就已经不是简单的弯道超车了,而是真正换了“跑道”。从这一点出发,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汽车产业,都将迎来一个新的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