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题解决不好,广东可能成为只能源是一‘瘸鸭子’”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基础中的基础,许多发达国家都把能源放在国家重大战略的地位,由国家层面来决策。像法国的EDI是一个公司,却享受内阁的待遇,由总统亲自任命。美国政府设立的部很少,都有能源部,是一个庞大的机构,下面还有很多研究所,在研究几十年上百年后的能源替代品。
但是在广东,我们对能源在政府行为中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时还没有普遍的认识。广东在80年代起步的时候,情况是怎样呢?1983年我到省政府的时候,人们对于能源的认识还只在电力这一块,认为能源就是电力。
当时广东的电力又是怎么一个情况呢?只有245万千瓦水电、107万千瓦火电,总共352万千瓦的电力基础。那时,广东最大的水电站是新丰江水电站,只有28万千瓦。第二大的是枫树坝,只有15万千瓦。都是小电站,没有雨下的时候,靠它的库容来继续发电的调节能力很差,基本都是一些小水库,就靠一条小河,在中间筑坝,能装多少水算多少水,其他的等天下雨。火电方面,当时就靠黄埔几台12万千瓦机组、韶关曲江的十几万千瓦,加起来只有100万千瓦机组。靠这样的电力基础来支撑广东经济发展是非常困难的,电力问题的压力很大,到夏天用来开风扇的电都紧张。
广东的次能源资源非常短缺。把别的能源转化为电电还是能源,是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一次能把它转化为电能的能源,比如煤。这样的一次能源很少。1983年东可开采的煤储量总共8亿吨,埋藏得很深,煤层很薄,开采条件恶劣。水虽然很多,但“有水无能”,因为河流比较平缓,落差很小,建一个水电站修一个坝要淹没大片土地,搬迁很多居民,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投资很大,收益很小。石汕资源呢,国家对南海50万平方公里海域进行勘探,除了东部发现两个一亿吨的油出,西部没有发现大的油田,只有几个几千万吨的油气田,最大就是莺歌海的一个一千多亿立方米的气田。
广东要发展大工业、高新工业,能源是一个大难题,解决不好,广东就有可能成为一只先天不足的“瘸脚鸭”。
按照省政府的分工,我管能源、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等,职责所在,当然要动脑筋想办法,我在省政府十多年,耗时耗精力最多的就是能源问题,我和省长叶选平多次探讨过如何解决广东的电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先是到各个省去请教,出国去调查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跑了很多国家,参观了很多蓄能电站。比如1986去了法国的大屋蓄能电站、EDF,参观了法国的四个核电,了解了发电厂的建设条件、建设周期、投资、管理。接着,又到了美国密些四比河流域的巴斯康蒂226万千瓦蓄能电站,还去了卢森堡的两个60万千瓦蓄能电站和英国苏格兰的一个30万千瓦蓄能电站。
我根据广东的情况和电力工业的特点,形成了思路并向叶选平做了汇报,他也完全肯定。第一个思路就是在厂东,电力事业的发展必须作为一个战略来考虑,它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必须有个长期的规划。电力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的规划,今年开工一个厂,明年另一个厂也必须开工,每年有开工的,也有投产的,而且投产的比率也要越来越大,要保持持效发展,必须建成这么一个梯级的规模发展,才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第二个思路就是,因为广东没有足够丰富的一次能源,所以必须水电、核电、火电、气电、风电、油电并举。但是鉴于每一种电力产业的建设情况不同,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以火电为主,核电起步,同时积极开发远距离的电,当时主要指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和坑口煤电,发展到一定阶段,火电要停建,核电和水电并举。为什么这样呢?一是因为建火电厂必须要注重环保,搞环保就要投入相当大的投资。二是因为广东煤资源储备少,外省的煤要经过国家计委分配给广东,量也不多。到澳大利亚开煤矿把煤运回来,也难办成。广东的火电只能发展段时间,还是以核为主和发展水电。
电力的规划、筹备过程很长,但是眼前的用电需求就很迫切。于是鼓励各个地市都自己出钱想办法搞小型的火电厂。我们筹划好以后,就由计委副主任刘仪林来批项目,到处点火。20世纪80年代,我们上的柴油机发电超过1000万千瓦,大部分使用法国舒尔寿发电机的发电机,有1.5万、2万、3万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在80年代,柴油发电机对广东电力的贡献是很大的。第一个是惠州的柴油发电机厂,后来很多市都跟着建立起来。当时有很多地市的柴油发电机厂的建立都是向法国兴业银行贷款,由广东国投来担保,再用外汇留成来偿还,贷款时间不长,大部分都还清了。
这种做法一直受到来自北京的批评和非议,中央要求广东把这些柴油发电厂关闭掉。当然,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说,关闭是对的,因为柴油消耗大。这些柴油如果用来裂解加工价值会更高,会生产更多产品,用来发电成本太大。当时国务院主要领导人曾经组建“煤代油办公室”,鼓励各个地方上煤发电,关掉柴油发电厂其实,广东也利用过这个政策。以前黄埔电厂有四台机组是烧油的,后来我们就建了两台5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最后发展到广东建立起来的小煤电厂有1500万千瓦。对于中央的批评,我们不是不改,只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小法改。
(本文经匡吉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