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门站价改:迟到五年后的“归位”
周慧 E-mail: backtogrape@sina.com
“还在看《小时代》?这是个大时代。”
出差听的几场活动中,这是网荡最久的一句话。回想年后至今三个月内能源领域的事件,无论是多年难产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推出,还是风电领域发布竞价上网的通知,标杆电网正在远去,对于相应细分领域的从业者来说,无不是够重磅、够“燃”的政策信号。不论具体执行如何,或许是由于2020年时间节点的迫近,高层的决心比往年下得更快。
5月25日,作为天然气价改“硬骨头”的居民门站价格,同样进入到理顺的倒计时中。如果近几个月没有紧密跟随步调,不少业内人士对于居民气价改革能在近期实现突破,又惊喜又显得猝不及防。因为在其看来,居民气价这一存在些许敏感成分的环节,要理顺还有待时日。
不少专家并不主张“并轨”的说法,因为在国外的情况普遍是居民用气价格要多倍高于非居民用气价格,而非两者价格保持一致。于是,在本次发布的通知中,会看到使用的是“衔接”这个更为中性的动词。
尽管文件的约束仅针对门站价格,但对门站价格以下环节的理顺,是重要的信号和示范。尤其是对于省级管网公司来说,与上游气源商一样承担了区域肉的批发商角色和保供责任。如今,批发环节价格的理顺,补贴由明补改为暗补,能够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风险共担,当然是好事。
更重要的是,当天然气需要在能源转型当中承担更多责任时,这一政策导向,可以帮助天然气走在健康的轨道上。所谓倒逼改革,也是希望天然气行业可以变得更加健康。
我曾经写过一篇尝试探讨门站价格在接下来该如何走的文章,一位中石油专家评论这篇文章时,讲到了一段历史:在2015年一次由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主持的征求各方意见会议上,中石油赞同天然气价格市场化,但要求“要放,就将居民用气和非居民用气一起放。如果只放非居民用气,居民用气价格仍然管得死死的,让上游供气企业怎么执行,上游供气企业怎么区分城市燃气公司买走的天然气,有多少是给居民使用的,又有多少是给非居民使用的,城市燃气公司又不让你看它的销售记录”。使得政府主管部门无言以对。
是的,居民门站气价的改革启动于三年前。其实在2013年7月10日首次实行门站价格管理体制时,按照主管部门的原计划,并没有考虑在批发环节划分居民气价和非居民气价。但是由于当年在局部地区,出现了一次性调价幅度较大的情况,使得原计划被打乱。
也可以说,这一次居民门站气价的理顺,足一种“归位”。一是原本并没有此区分计划,二是批发环节本身也不应该有此区别,因为直面用户的并非批发者而是零售者。可以简单回顾价改历史,看这一区分是如何演变过来的。
天然气改革是从2005年开始的,油气田周边根据用户类型分别制定价格,出厂价分为化肥用气、直供工业和城市燃气三大类用户。注意,这个时候,城市燃气是作为一个整体用户存在。
2007年对城市燃气用户的气价开始出现分化,这一年国际市场油价抬升,此时天然气出厂价分为五类:化肥生产、LNG生产、直供工业、城市燃气一工业、城市燃气—其他。
而后在2009年迎来中亚管道气,当时对出厂基准价普调了0.23元,方,但是规定居民和化肥用气价格不做上浮。此时,出厂价分六类,在前面五类的基础上,增加城市燃气一居民一类。也是首次出现针对城市燃气居民用气的定价。
接下来就是2013年7月10日开始执行的门站价格管理。此时,首次将门站价格明确划分为非居民用气和居民用气价格。五年后的6月10日,门站价格非居民气价和居民气价那道看似无法跨越的“鸿沟”,将开始靠拢。
或许是环保攻坚战下的“煤改气”浪潮,以及中亚气中断等因素,交织着变化越来越深刻的地缘政治,内部体制的理顾开始变得更为次要,高层开始能够抱定更大的决心和信心来完成这一调整。
这或许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