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力市场

请登录

注册

从能源视角研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2024-07-25 10:58:54 叶春能源作者:叶春
A A
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公布。学习之余

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公布。学习之余,遂成斯文,料不尽然,仅作交流。

(来源:微信公众号“叶春能源”作者:叶春)

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具有深远影响。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公布。能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改革和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关键。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绿色低碳转型和技术创新,成为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

一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并强化市场监管,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市场化改革

能源行业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机制。电力和天然气市场的改革应加快步伐,实现价格机制市场化,减少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激发市场活力。2023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达到了5.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1.4%,比上一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电力市场化改革显著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能源供应的效率和质量。

(二)产权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2023年调查显示,我国各类型专利产业化率较上年全面提高,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可以激励更多的企业投入研发,推动技术进步。近年来,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大量专利积累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公平竞争环境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具体到能源行业,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在能源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中发挥积极作用。民营经济在能源行业中的作用和贡献不容忽视,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

(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能源行业应推进全国能源市场的统一建设,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实现资源的高效流动。以电力市场为例,应加快区域电力市场的整合,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力。2023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1.4%。其中,省间交易电量合计为11589.4亿千瓦时,占总交易电量的20.33%,显示出市场整合的初步成效。

(五)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

在“放得活”的同时,也要“管得住”。通过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例如,在油气领域,应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稳定运行。同时,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市场失灵,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国家能源局加强了对油气市场的监管,印发了《2023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稳定运行,并保障能源安全供应。

二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通过推进技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能源服务业、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形成新的增长点的动力及能力。在能源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而且对解决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大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的能源技术研发投入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创新能源领域的产业政策机制是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利环境的关键。建立公平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保障。

(二)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推动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截至2023年底,,我国智能电表保有量已超过6.5亿只,智能电表的快速增长和广泛应用,实现了居民用电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用户用电的便利性。

(三)服务业发展

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推动能源服务业的发展。能源服务业在优化能源管理、提升能源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市场研究公司数据显示,中国能源服务市场正在经历快速的发展。通过发展能源服务业,可以提供从能源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全方位服务,提高能源系统的综合效益,推动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推动能源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例如,加强输配电网建设,提高电力输送能力和安全性;加快充电桩等新能源车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达859.6万台,同比增加65%。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效支持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为了确保能源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这包括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关键能源资源和设备的储备,以及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根据最新的官方数据,中国正在不断增强其能源储备能力。例如,国家石油储备能力已达到一定的安全水平,而天然气储备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些措施有效增强了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三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通过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

(一)教育和人才培养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能源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对推动能源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在能源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贡献。例如,清华大学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研究为国家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致力于推动能源科技进展和培养能源行业人才。这些有助于提升能源领域的教育质量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能源行业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技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能源科技创新。通过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在太阳能光伏、风能、储能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例如,中国光伏行业近年来在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多晶硅生产电耗显著降低、大尺寸硅片市场占有率增长、N型电池片市场占有率提升等。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216.88吉瓦,同比增长148%,创下历史新高。

(三)创新驱动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和应用。中国锂电池行业的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显著增加。2022年锂电池板块上市公司的研发总费用高达485.5亿元,同比增长78%。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共同在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领域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推动了产学研合作,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

(四)新型举国体制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通过整合全国的科研资源和力量,集中攻克能源领域的重大科技难题。例如,在核能、氢能等前沿领域,国家设立重大专项,投入大量资源,集中力量进行攻关。截至2023年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55台,总装机容量为57吉瓦,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36台,总装机容量为44吉瓦;全年核电发电量44万吉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近5%,显示了新型举国体制在推动核能技术发展方面的巨大优势。

(五)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支持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通过建立国家级和省级能源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科研机构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服务。《“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国家、部门、地方、企业各级各类能源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建开放合作、共创共享创新生态圈”。2023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第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名单,包括“国家能源非能动核能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等6个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为能源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人才激励机制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支持优秀人才开展创新研究,鼓励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符合能源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确保人才的贡献得到合理认可和奖励。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为人才提供充分的创新自由度和必要的资源支持。

(七)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提升能源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能源行业不断推动创新发展。中国与德国、美国等国家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合作尤为突出,这些合作帮助国内企业提升了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内能源科技创新,中国持续增加对国际能源技术合作项目的投入。中国能源行业正积极参与全球能源科技的发展,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的创新成果,以实现自身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四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通过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强化国家战略规划和政策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宏观调控和政策协调

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加强能源政策与国家整体经济政策的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联合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促进能源结构优化。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4.5亿千瓦,历史上首次超过全国发电总装机的一半,凸显了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电力供应中的重要地位。同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量更是超过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占比突破15%,这充分展示了政策协调在推动能源转型中取得的积极成效。

(二)财税体制改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能源行业的税收政策。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增值税即征即退、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新能源企业的成本,为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为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能源企业融资机制。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支持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推出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2023年,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为8548.54亿元,其中清洁能源领域的资金规模合计占比超过40% ,为新能源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推动能源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协调发展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推动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能源发展的协调平衡。“西电东送”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将西部地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输送到东部负荷中心,有效缓解了东部地区的电力紧张局面,同时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到2025年西电东送能力将达到3.6亿千瓦以上,显著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

(五)国家战略规划体系

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加强国家顶层设计与能源专项发展规划编制。通过科学规划,统筹资源配置,确保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总装机容量目标是达到12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目标是达到20%左右。当前,正在制订“十五五”能源发展规划。规划不仅为能源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提供了政策支持。

(六)政策实施和监管

加强政策实施和监管,确保宏观调控措施落到实处。国家能源局建立健全监管体系,积极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包括监管电力市场运行、处理电力市场纠纷、监督检查电价和各项辅助服务收费标准等。2023年,国家能源局进一步强化电力市场监管工作,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并在内蒙古、浙江、重庆、云南、甘肃开展电力领域综合监管工作,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推动电力领域重大规划政策落实。

(七)应急机制和安全保障

完善能源应急机制和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加强能源储备,健全应急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源供应的稳定和安全。中国的天然气储备能力不断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储气设施建设的目标和措施,进一步加快推进储气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天然气储备能力。石油储备也在不断增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报告显示,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降至72%,且是2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里昂证券分析师预计,中国目前的储备约为70天,接近国际上公认的90天安全线标准。

五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通过统筹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提高城乡能源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一)统筹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能源行业在统筹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推动新能源项目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到2023年底,中国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610吉瓦,光伏发电项目广泛分布在包括农村和城镇边缘地区在内的多个区域,这不仅增加当地的电力供应,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结合城镇化建设,中国正在推进城市能源互联网项目,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能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推动能源的高效和绿色利用。

(二)推动乡村振兴

能源行业应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推进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的《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到2025年,将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占农村能源的比重持续提升,农村电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壮大。此外,推广清洁能源在农村的应用,减少农村地区对传统生物质燃料的依赖,提升农村能源的清洁化和现代化水平。

(三)提高城乡能源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

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城乡能源一体化建设。结合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制定适应城乡特点的能源发展方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智能电网和微电网项目,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管控平台,综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多能互补和智能耦合,形成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促进了城乡能源系统的高效联动和资源共享。

(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

推动城乡能源资源的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建设跨区域能源输送通道,实现能源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截至2023年底,国家电网在国内建成35项特高压工程,跨区、跨省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累计送电超过2.9万亿千瓦时,有力促进了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特高压输电通道不仅将西部地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输送到东部负荷中心,还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江苏省作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通过与山西省等能源大省的合作,山西省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电力产能通过跨区域输送通道,为江苏等地区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保障。安徽省通过向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送电,不仅促进了自身能源产业的发展,也为接收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根据国家能源局相关工作指导意见,还将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能源规划落地实施,支持东北等地区能源高质量发展。优化完善政策机制,推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高质量发展。

(五)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在推进农村能源建设过程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村能源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通过建立农村能源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参与能源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农业农村部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取得了良好发展势头。截至2023年底,‌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223万户,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通过制定和实施强农惠农富农的能源政策,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清洁能源项目的支持力度,提供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政策,降低农民的能源使用成本。国家推行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包括但不限于粮食生产支持、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种业创新发展、畜牧业健康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提升等方面。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积极推动农村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通过支持农村电网建设、推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农村电气化水平提升等措施,助力乡村振兴。

(七)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在推进农村能源项目建设过程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推动新能源项目的落地实施。例如,光伏农业项目结合了光伏发电和现代农业,在农村地区已经取得显著发展,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六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通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提升国际合作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中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能源行业应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推动制度型开放。中国通过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机制和标准制定,已经在全球能源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经济复苏和融合发展,畅通国际能源贸易投资,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并在国际范围内提出一系列新倡议,如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推动能源产品和技术的出口。通过优化出口政策,提升能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23年我国光伏主材(硅片、电池、组件)出口实现490.66亿美元,虽然同比2022年的518.64亿美元下降了5.58%,但出口总重量达到1818.27万吨,同比2022年的1448.11万吨上升了25.56% 。这表明中国光伏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仍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中国光伏组件的出口量在全球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2023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约为484.8亿美元,其中组件出口量达到211.7吉瓦,同比增长37.9%。

(三)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吸引更多外资进入能源领域,同时鼓励国内能源企业“走出去”。通过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提供政策支持,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和技术,促进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23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亿元人民币,规模处于历史高位。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2024年能源转型投资趋势》报告,2023年中国能源转型投资达到6760亿美元,占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总额的38%,稳居全球能源转型投资额榜首。中国能源企业的海外投资也在不断增加,2023年中国企业海外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签约额达到了38亿美元,超过了过去两年的总和。

(四)优化区域开放布局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动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通过建设能源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开放示范区,打造国际能源合作的窗口和平台,促进能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各自由贸易试验区正积极推动包括能源在内的各领域开放合作,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助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开放平台之一,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引进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广东自贸试验区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深化与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通过建设能源基础设施项目,推动能源互联互通,提升沿线国家的能源供应和利用效率。2023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了多个重大能源项目。例如,中国与巴基斯坦合作建设的卡拉奇核电站K2、K3两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成投运,不仅提高当地的能源供应能力,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外,中国企业与共建国家合作共建的海外产业园超过70个,其中包括中马、中印尼“两国双园”等,进一步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

(六)提升国际合作能力

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国际合作能力。通过参与全球能源市场,推动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国际化发展。中国能源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中国装备制造业培育出一批国际一流的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满足全球清洁能源设备需求。2023年,新型储能发展迅速,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重要力量。2023年,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的投资总额达到6760亿美元,占全球能源转型投资的38%,稳居全球能源转型投资额榜首,不仅推动了国内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源技术的创新,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能源组织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与国际能源组织和机构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中国能够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能源行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2023年,中国在国际能源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参与和举办各类国际活动,推动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不仅通过参与国际活动加强与全球能源界的联系,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深化与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共同推动全球能源的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七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

通过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推动公众参与和监督以及促进能源行业的透明化管理,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健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

能源行业应积极推进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确保人民在能源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使公众能够广泛参与到能源决策中。在制定重大能源项目和政策时,应通过听证会、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人民在能源政策制定中发挥作用,也保障了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政策更加符合公众利益和需求。

(二)健全协商民主机制

通过健全协商民主机制,推动能源行业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在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特别是光伏扶贫项目的过程中,国家能源局采取措施协调地方政府、企业、公众和环保组织的利益,确保项目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顺利推进。2023年,国家能源局在答复政协提案时提到,脱贫攻坚战期间建成的村级扶贫电站约8.3万座,为贫困群众带来持续的发电收益,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也体现了国家能源局对推进“光伏+”综合利用行动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的重视。

(三)健全基层民主制度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在能源项目中的参与和监督。通过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确保能源项目的实施符合当地居民的利益。例如,在农村地区推进新能源项目时,应充分发挥村委会、社区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听取和反映村民的意见和需求,确保项目的实施得到村民的支持和参与。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农村电网建设改造,通过组织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50亿元,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服务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部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光伏电站运行监测,规范光伏电站管理、优化收益使用分配,推动光伏帮扶电站整体运行良好,效益持续发挥。

(四)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通过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能源行业的发展。统战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优势,在能源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进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统战工作能够凝聚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共同推动能源行业的创新发展。通过统战工作,组织论坛和研讨会,吸引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参与,共同探讨能源技术发展的前沿问题和合作机会。

(五)公众参与和监督

通过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保障公众在能源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能源项目建设过程中,确实应通过信息公开平台及时发布项目进展和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和反馈。国家能源局致力于加强能源治理能力建设,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以提高能源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推动能源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六)促进能源行业的透明化管理

推动能源行业的透明化管理,通过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提升行业治理水平。在能源价格调整过程中,通过公开听证和公示,确保价格调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提高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重要做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能源价格调整方面,一直注重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例如,在调整电价等重要能源价格时,会依法依规进行,并可能通过公开听证会、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以确保价格调整的公平性和透明性。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增强公众对能源价格调整的理解和信任,提升能源行业的治理水平。

八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通过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健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一)深化立法领域改革

能源行业应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行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国家能源局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同推动了多项能源立法工作,包括《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和《能源法》等关键法律的制定与修订。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信息,加快推进能源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包括推进重点立法项目,如推动能源法列入立法工作计划,加快修订《煤炭法》和制定《石油储备条例》等。

(二)推进依法行政

深化依法行政,确保能源政策和规划的科学性、透明性和合法性。能源行业各级管理部门应严格依法行政,制定和实施符合宪法和法律的政策措施。国家能源局在制定新能源补贴政策等重要政策时,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通过法定程序公开征求意见,以确保政策的制定既科学又符合法律规定,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增强政策的有效性和公众的满意度。

(三)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

完善能源行业的执法和司法体制,确保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加强能源监管部门的执法能力建设,确保依法、公正、严格执法。国家能源局作为能源行业的监管部门,确实承担着加强执法能力建设、确保依法、公正、严格执法的职责,积极推进能源监管工作,其中包括查处电力市场操纵和价格垄断等违法行为,展现了对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承诺。

(四)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

在能源行业中,确保所有市场主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小微企业和新兴能源企业参与市场交易,通过优化市场准入条件、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为这些企业提供公平参与市场的机会,促进市场的多样性和竞争性,增强小微企业的市场活力。

(五)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升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国家能源局积极推进能源法治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能源行业从业人员和公众的法治意识,包括线上研讨会、法律知识讲座、普法宣传册的发放等,构建一个更加公正、透明的能源市场环境。

(六)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随着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保障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合法权益。通过制定和完善涉外能源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法治保障。中国能源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活动显著增长,覆盖新能源、电力、油气等多个领域,凸显了中国企业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活跃度和影响力。中国能源企业在海外的发展需要依托坚实的涉外法治基础,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风险应对能力。

(七)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

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是确保能源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加强立法工作,确保能源政策和规划的科学性、透明性和合法性。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在能源政策制定、实施和监督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能源监管部门的执法能力建设,确保依法、公正、严格执法。推动能源法治教育和普法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九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通过增强文化自信、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优秀文化人才、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动文化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对于能源行业来说,这是提升行业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源行业应积极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树立正能量,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国家能源集团和国家电网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例如,国家能源集团发布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体系,明确了公司目标、战略、宗旨、使命、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强调了绿色发展和追求卓越。国家电网公司则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弘扬党内政治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能源行业在弘扬革命文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能源企业不仅能够增强员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责任感,还能够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认同感。国家电网公司通过实施“旗帜领航·文化登高”行动计划,弘扬党内政治文化,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员工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文化。中国石油集团通过印发《文化引领专项工作方案》,加强新时代石油先进文化建设,推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举措,用石油先进文化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优秀文化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能源行业应加快适应新形势,培养和引进优秀的文化人才。通过设立企业文化专项基金,支持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是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措施。能源行业正积极响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致力于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人才。通过内部培训、外部交流等方式,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以支持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在能源行业中,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计划,定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和培训。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考核,实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监督与检查。

(五)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能源行业应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和文化产品供给水平。国家电网公司通过建设企业文化中心、设立文化服务平台,为员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和产品。2023年,国家电网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多个企业文化中心,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员工的文化生活,提升了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同时,国家能源局也在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为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六)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为确保能源行业网络信息的安全与健康,必须建立和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这包括制定严格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以提升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据国家网络安全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范围内,能源行业共开展了超过1000场网络安全教育培训,这些培训覆盖了数万名员工,显著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能源行业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有效的国际传播体系,以提升中国能源企业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这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分享中国能源行业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来实现。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通过参与国际能源论坛和发布英文版企业文化手册等举措,有效地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能源企业的风采和实力。在国际能源论坛上,中国石油的演讲和展示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凸显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十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通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动绿色能源惠民工程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健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能源行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必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为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普及和质量,大型能源企业如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针对偏远地区的电力和天然气供应。例如,国家电网公司在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和扩建工程,成功为农村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解决了数百万农村居民的用电问题,显著提升了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能源领域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实施普惠性政策,确保能源资源的公平分配至关重要。国家电网公司等大型能源企业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用电质量和可靠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提升农村地区电力保障水平,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能源局还发布了《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和审查指南》的通知,旨在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和提高员工满意度,能源行业应积极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缩小行业内外的收入差距。通过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机制来实现,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确保员工的收入水平与他们的工作表现和企业效益相匹配。这样的措施不仅能够提升员工的生活质量,还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四)完善就业优先政策

能源行业在推动就业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如光伏和风电项目,这些项目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就业增长。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融合推动了产业规模的显著增长,对就业市场产生积极影响。国家政策也在积极推进新能源与乡村振兴的融合,鼓励农村地区发展户用光伏和风电,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为了更好地发挥能源行业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需要继续推动新能源项目建设,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职业培训以提升劳动力市场适应性,并确保就业政策与其他领域政策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能源行业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为员工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险保障,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确保员工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许多能源企业还通过推行企业年金计划等补充福利,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养老保障水平。通过这些措施,能源企业不仅履行了社会责任,也增强了员工的忠诚度和企业的吸引力。

(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能源行业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保障员工健康和安全方面。企业应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员工享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待遇。能源企业应为员工提供全面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保障。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医疗服务体系,为员工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例如,中国石油通过构建健康管理顶层设计,健全完善了一系列员工健康制度保障,发布了《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和《建设健康企业十项措施》。此外,还通过分级试点、分步推进实施健康企业建设工作,到“十四五”末,实现所属企业主要生产经营单位100%达到健康企业建设标准。

(七)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能源行业在面对人口老龄化等社会挑战时,应采取积极措施,建立健全的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弹性工作制度、提供家庭友好政策,如育儿假和家庭关爱假等方式实现,以帮助员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一些能源企业已经开始推行这些政策,并获得了员工的积极响应和好评,这不仅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八)推动绿色能源惠民工程

能源行业致力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通过实施绿色能源惠民工程,推广了如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等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分布式光伏为数百万家庭提供了经济、便捷、清洁的能源,有效降低了用电成本。为持续推动绿色能源的普及,能源行业将增强非化石能源供给,促进消费侧节能降碳,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并完善绿色能源消费激励机制,旨在实现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提升能效,同时为实现国家的“双碳”目标贡献力量,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九)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居民能源成本

能源行业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而降低居民的能源成本。智能电表和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推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这些技术能够实现用电的精细化管理,帮助居民更好地监控和控制用电情况,从而优化用电习惯,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智能电表的普及对于提升能源管理效率和降低居民用电成本具有积极作用。

十一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通过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以及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推动生态文明体制的深化改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

(一)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

通过遵守和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能源行业确保了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些规划和法规的实施,不仅加强了对能源项目的环境监管,也促进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实现能源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能源行业致力于实现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例如,在油气开采领域,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和回注技术,显著降低了对地下水的污染。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实施的“绿色油田”计划,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绿色油田示范区,有效减少油气开采对环境的影响。此外,加强环境监管、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环境风险管理,都是能源行业为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所采取的关键措施。

(三)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能源行业致力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通过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有效降低碳排放。通过技术创新,如超低排放技术的应用,能源行业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和促进生态环境修复方面取得了进展。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协同发展策略,能源行业将继续加强清洁能源开发,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能源科技创新,并实施生态修复项目,以促进社会经济的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能源行业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致力于通过实施碳减排目标来推动低碳发展。中国已设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而能源行业在实现这些目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方面的大幅增加,有效促进了碳减排。为了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能源行业将继续加强清洁能源的开发,提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五)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通过生态保护和修复,能源行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在矿区复垦和植被恢复方面,行业采用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致力于恢复矿区的生态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国家能源集团在内蒙古和陕西等地实施的矿区复垦项目,展现了能源行业在生态修复方面的积极努力。为深化这一理念的实践,能源行业将继续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推广绿色开采技术,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并增强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以确保在资源开发的同时保障生态平衡。

(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能源行业在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市场化手段和政策引导双管齐下,促进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碳交易制度是推动企业实现碳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全国碳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的显著增长,不仅体现了市场对碳减排的积极响应,也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直接的经济激励。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如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为清洁能源项目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加速了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这些政策和措施共同构成了一个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为能源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经济效益与环境责任的双赢。

(七)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能源行业正处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前沿,这些创新对于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应用至关重要。在新能源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显著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量产单晶硅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已达到23.1%,并且陆上6兆瓦级、海上10兆瓦级风机已成为主流。此外,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已在福建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提高了能源产出的效率,也降低了单位能源的成本,为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和商业化铺平了道路。

(八)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

能源行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的重要职责。通过深化宣传教育工作,能源行业正致力于构建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发展格局。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普及了清洁能源和生态保护的知识,激发了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兴趣。互动性的宣传教育不仅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也促进了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十二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通过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加强能源技术自主创新、强化能源网络安全、提升能源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国际能源合作与安全,推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国家安全体系

能源行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石,其安全性对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确保能源供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我们构建和完善全面的能源安全体系。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在提升石油储备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已具备90天的石油储备能力,同时天然气储备能力的增强也显著提升了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韧性。这一成就凸显了我国在战略能源储备方面的前瞻规划和有效管理。

(二)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

为确保能源在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各环节的安全性,必须制定和执行一系列严格的安全标准与管理制度。国家电网公司开展的全国性电力设施安全检查便是提升行业安全治理水平的一个实例,通过这一行动,数千处安全隐患得到识别和整改,显著增强了电力设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此外,能源行业正逐步引入先进的安全监测技术,例如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也实现了对潜在风险的精细化监控和预防。

(三)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能源行业在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方面。行业与地方政府和社区的紧密合作是确保快速恢复电力和天然气供应的关键。例如,在台风“山竹”侵袭期间,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展现了卓越的应急管理能力,通过与相关部门和社区的协同作战,迅速抢修受损电力设施,保障了受灾地区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生产需求,有效减轻了自然灾害对社会运行的影响。能源行业需持续强化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优化应急预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智能技术提高能源供应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四)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

随着中国能源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不断深入,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涉及到保护海外投资和项目不受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动荡的影响,还包括确保人员和资产的安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能源投资的安全问题,通过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推动建立开放、透明、高效的国际能源市场,减少贸易壁垒,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通过多边框架下的政策交流和项目对接,促进能源互利合作,并强化境外项目的风险防控。

(五)能源安全和技术自主创新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创新则是确保能源安全的关键。加强能源技术的自主创新,对减少对外部技术和设备的依赖至关重要。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进步尤为显著,特别是在高效燃气轮机和核电设备的研发与应用上。中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的成功并网发电,不仅是中国核电技术发展的重大里程碑,也是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的显著标志。随着这些技术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中国将在全球能源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六)能源网络安全

能源网络安全是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的风险对能源行业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了严峻挑战。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电力行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电力行业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在能源网络安全管理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该办法不仅明确了网络安全的责任主体,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技术要求,为能源企业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提供了指导和规范。通过这些措施,能源行业能够更有效地防范网络攻击,保护关键数据不受侵害,确保能源供应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七)强化能源安全教育和培训

强化能源安全教育和培训是提升能源行业整体安全水平的关键措施。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对于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至关重要。通过定期的安全演练和专业培训,可以确保员工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全国能源行业组织的安全演练和培训活动覆盖了几乎所有从业人员,不仅增强了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也提高了他们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这种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机制,有助于构建一种安全文化,使安全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和习惯。

(八)国际能源合作与安全

国际能源合作是全球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而安全管理则是确保合作成功的关键。在这一领域,中国展现出了积极的国际合作姿态,通过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能源大国签署安全合作协议,加强了跨国能源项目的安全保障。这些协议不仅涉及安全信息和技术的共享,还包括了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和危机管理等方面的深入合作。通过这些合作,中国正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稳定和高效的国际能源合作环境,为全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十三 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通过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新能源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支持军队信息化建设、推动军民融合创新以及加强军队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一)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

能源行业在支持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与军队领导管理体制的紧密协作,能源行业确保了军队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军队相关机构作为国家能源委员会成员。国家能源局与军需能源局在能源供应、技术支持和应急保障等方面建立了全面而深入的合作关系,不仅涉及日常能源需求的满足,更包括在特殊情况下的快速响应和保障能力。国家电网公司等能源企业通过为军队项目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展现了能源行业对国家安全和军事需求的坚定承诺。

(二)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

能源行业在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在提供先进技术和资源支持方面。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和储能技术等现代能源解决方案,极大地增强了军队能源供应的灵活性与可靠性。能源企业通过在军事基地周边建设分布式能源站,为联合作战提供了稳定而高效的能源支持。这种合作模式展示了能源行业对提升军队联合作战能力的实质性贡献,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对能源安全和军事现代化需求的高度重视。

(三)深化跨军地改革

深化跨军地改革是推动军民融合、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关键途径。通过与国防科技工业局等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大型能源项目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加强了基础设施和技术资源的军民共享,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能源支撑。一系列军民融合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能源行业在跨军地改革中的积极贡献,展现了军民融合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军事需求的重要基石。能源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不断增强在紧急情况下的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国家电网公司通过实施电网安全升级项目,显著提升了电力系统的抗灾性和快速恢复能力。在台风袭击期间,国家电网公司迅速响应,确保了多个军事基地的电力供应,展现了能源行业在关键时刻对军队应急响应的有力支持。这种快速有效的应急保障措施,不仅保障了军事基地的正常运作,也凸显了能源行业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军事需求中的核心作用。

(五)推动新能源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推动新能源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是提升军队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源行业通过引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助力军队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环境友好性。中国能源企业已经在多个军事基地成功部署了太阳能发电系统,这些系统不仅为基地提供了清洁、稳定的能源,还显著提升了能源自给自足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军事基地的绿色转型。这种创新应用不仅增强了军事能源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也体现了军民融合在技术应用和资源利用方面的深度发展。

(六)支持军队信息化建设

通过提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服务,能源行业不仅增强了军队通信的高速性和稳定性,而且为数据处理和指挥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例如,电信企业与军队的合作建设5G基站,标志着军民融合在通信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入发展,为演习提供了高速的数据传输和通信能力,显著提升了指挥效率和协同作战的能力。这种跨领域的技术合作,不仅展示了能源行业在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也体现了信息化技术在提高军队作战效能中的重要作用。

(七)推动军民融合创新

通过构建军民融合创新平台,能源行业不仅促进了军地之间的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而且加深了双方在研发和应用层面的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具体举措,包括推动科技创新基地和设备设施等资源的双向开放共享,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军民技术相互支撑、有效转化等。此外,国防科工局也在积极推动军民融合,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开放和资源共享。

(八)加强军队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

加强军队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是实现军队现代化及履行环保责任的关键措施。能源行业与军队的紧密合作,通过实施节能改造项目,显著提升了军队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电力企业对多个军事基地进行的节能改造,不仅节约了电力消耗,还有效降低了基地的运营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展示了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在保障军队能源安全的同时,促进了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十四 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通过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以及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提升党的领导水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一)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确保能源行业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能源行业坚定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通过强化党的建设,确保了党对能源工作的全面领导。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能源局等机构通过确保决策和执行过程与党中央的要求保持一致,加强了对能源政策和重大项目的指导与监督。积极推进的关键改革措施,充分展现了能源行业对党中央决策的忠实执行和对国家能源战略的坚定贯彻。

(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提升能源行业党建工作质量的关键途径。国家电网公司等能源企业通过创新实施“党建+业务”模式,有效地将党的建设与企业核心业务紧密结合,确保了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同步推进。这种模式不仅加强了党在企业决策、经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而且通过党建工作的引领,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管理效能。通过不断优化党的建设体系,能源行业能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能源行业的重要任务。通过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能源行业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定不移地查处和预防腐败行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企业通过设立廉政风险防控办公室,积极开展廉政教育和专项检查,展现了企业在反腐败工作中的积极作为。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显著成效,查处了一系列腐败案件,有效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为企业营造了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环境,体现了能源行业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反腐败斗争中的决心和行动,为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行业的清风正气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通过不断推动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制度化,能源行业致力于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党内政治生态。国家能源局等单位通过制定《工作人员廉政守则》《处级以上干部配偶、子女从业规范》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强化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不仅提升了党内监督的实效性,而且确保了党员干部能够始终保持廉洁自律,有效预防和减少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五)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

能源行业通过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为企业改革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强大的动力支持。能源企业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领导,深化内部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化改革中取得的显著成绩,不仅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更在推动行业改革、促进能源转型中发挥了示范作用。成就的取得体现了能源行业在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下,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实际行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六)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

通过实施党内考核和评估机制,能源行业对党员干部的工作绩效和政治表现进行严格考核,以此激励党员干部积极作为、廉洁自律。通过这一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党员干部予以表彰,对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实施批评教育,有效地提升了党内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这种以改革精神为指导、以严格标准为要求的管理方式,不仅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规矩意识,而且为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通过建立和完善改革落实机制,能源行业为每项改革任务明确了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形成了闭环管理。在能源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改革实施方案,通过严格的督查和考核机制,确保改革任务的有序推进和顺利完成。在电力市场化改革这一关键领域,展现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行动力,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确保了改革目标的实现。这种一抓到底的工作态度和方法,体现了能源行业在推动改革中的坚定意志和专业能力,为能源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