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推进,电力改革再次驶入“快车道”。从亢奋到冷静,民企售电公司“过山车”遭遇的背后,是如何平稳、有效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命题。在当前,如何推动售电侧加快市场主体、市场环境培育,形成有效的价格反映和传导机制,关乎电力市场化改革成败。
2015年3月15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出台,标志着自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5号文)发布后,电力改革再度起航。新一轮电改的一大亮点,是向社会资本放开售电业务,打破以往电网企业一家独买独卖。
售电市场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全社会用电量10%向社会资本开放计算,对应市场规模就超过3000亿元。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售电公司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截止11月份,售电公司已经超过1000家,绝大多数都是民营背景。然而,从市场竞争优势的角度和国际上售电侧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教训来看,大部分售电公司都会被淘汰,只有少数企业能够持续生存发展,并成为合格市场化售电主体。
售电侧市场化改革,重点要发挥市场的优势,在优化售电存量业务的同时,把增量“蛋糕”做得更大更好。电网企业配售一体化的供电公司和新成立的售电公司,在售电侧市场机制建设中,应当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电力市场普遍过剩,地方政府为稳增长主动参与电改的积极性高,今后电力市场竞争将更加充分、直接、激烈,发电企业“打折让利”成新常态,“降价潮”将席卷全国。
从长远看,随着电力装机刚性增长与电力需求迅速下降矛盾的日益尖锐,电力市场化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发电行业未来有可能出现盈亏分化,优胜劣汰,兼并重组。
原标题:电力改革驶入快车道售电企业突破口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