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的建立是用经济手段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碳市场提供减排激励,将促进企业把碳排放成本纳入经营决策,降低运营成本,促进排放权益的优化配置,实现高效益减排;促进低碳技术与清洁能源投资,利用抵消机制、碳收益为减排项目提供支持;碳排放权益具有资产属性,便于引入金融工具,提升市场效率。
全球低碳转型跟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与经济竞争息息相关。从国家角度看,碳市场调整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我国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目标,以及2030年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去年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温室气体控制方案,将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促进减排的重要抓手。从企业角度看,不参与碳市场调整中,将丧失竞争力甚至淘汰出局。因此,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是新一轮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建立碳市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碳市场的建立是用经济手段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碳市场提供减排激励,将促进企业把碳排放成本纳入经营决策,降低运营成本,促进排放权益的优化配置,实现高效益减排;促进低碳技术与清洁能源投资,利用抵消机制、碳收益为减排项目提供支持;碳排放权益具有资产属性,便于引入金融工具,提升市场效率。
碳市场是新兴业务,在启动初期须把规则体系建立起来,统一各方认识,便于各参与方能够各司其职参与市场运行中。在过去两年试运行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然而目前,作为全国碳市场“根本大法”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尚未通过,相应报告、第三方管理、交易等相关细则暂未发布。今年我国启动碳市场后,进入相对成熟阶段至少还需要两三年时间。
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文件,收集2013年至2015年重点行业碳排放等相关数据,初步确定将电力、有色金属、建材、航空、钢铁、化工、石化、造纸八大行业纳入碳市场。历经一年筹备和数据筛选,发现在碳市场数据收集、数据体系、配额分配方法等方面,许多行业涉及的问题都非常复杂,尚未准备就绪。今年调整为电力、电解铝、水泥三个行业,其共同特点是产品比较单一,内部工艺流程简单,数据基础好,分配方法容易制定,行业之间争议小。
而就石油石化行业来说,由于石油石化、化工行业产业链较长、比较复杂,一个企业有多种产品、多种工艺,甚至跨越不同行业领域。这对于数据监测、数据报告、核查、配额分配等都带来巨大的挑战,核算方法非常复杂,因此今年暂时没有被纳入到国家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但从趋势上看,待国家把相关问题梳理研究清楚,肯定要将石油石化行业吸纳进来,预计也就是推迟一两年时间而已。
碳交易市场可带动外围减排市场,引领社会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在减排项目企业中,控牌企业是碳市场里面最重要的交易方。另一部分交易方是金融机构或个体投资者,投资机构充当中间商赚取相应差价,充当活跃碳市场的角色,提高市场流动性促进价格波动,起到积极作用。交易所交易平台也是很重要的参与方,围绕投资机构提供相应的交易产品与服务,从配额等最原始的交易产品中,衍生出像碳金融产品、期货、期权,开展质押、托管、信托、碳债券等金融工具,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这些都是碳资产增值保值非常有用的管理工具。
由于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规模和体量,欧洲和美国等高度关注中国碳市场。通过初步估算,目前如果只纳入电力、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那么启动阶段配额规模将在5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的规模,相当于欧洲碳市场的2.5倍。媒体称,未来我国碳市场启动以后,将会超过原油市场。根据目前评估,短期内碳市场要超过原油市场还有一定困难。
碳市场最大的风险是政策变动。政策是碳市场的基础,政府碳市场相关政策如建设实施方案、分配方法、交易规则等,都会对基础碳资产(配额+减排信用)的供需和价格产生影响。我国建设碳市场是边做、边学、边完善的过程,从2013年建设碳交易试点,总体规划历经四年。在碳市场建设的初期阶段,市场规则、技术标准尚未定型,在政策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方面还有一定风险。随着碳市场的发展,必要的金融工具也是不可或缺的,央行、银监会、证监会、财政部等将会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和监管措施。对于企业而言,有效利用相关政策有利于把握发展先机,同时保障投融资合法合规。
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一定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明确风险控制目标,有效进行风险管控。由于碳市场政策波动大,需专业的机构提供帮助,如每年企业集团的排放量是多少、配额是多少,未来碳市场政策的走向、价格如何,需要专业机构帮助分析,提供专业化的政策建议。
中国碳市场的碳价符合市场规律,决定碳价的基本要素是市场供需,国家对配额分配到底是从紧还是从松。在起步阶段,会跟目前试点阶段30元/吨左右的价格有一定关联性和联动性,具有参考价值。一旦启动后,就会符合市场规律,比如市场供需、市场信心、部分机构短期投机行为等,都会决定碳市场价格走向。从试点经验看,往往第一年价格波动比较大,第二年、第三年以后将会进入到相对平缓的阶段。关于中国和全球碳市场的连接,目前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政府之间、欧洲国家之间、北美国家之间,已经有了碳市场的连接。但中国碳市场什么时候和欧洲市场连接,到2020年我国碳市场逐渐平稳运行以后,可能会进入到碳市场如何连接的讨论。(作者钱国强为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本报记者张景瑜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