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能源报社主办的“首届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9月20日在北京举行,年会期间举办了核电产业发展高端闭门会。
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畅所欲言,把核电行业、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疑惑、面临的挑战都“甩”了出来,会议从下午两点一刻一直持续到下午六点。记者表示在现场从头听到尾,从头记到尾,闭门会的幸福度很高!
都有谁来了?
主持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洪涛
部分参会嘉宾: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王禹民
◆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张宗列
◆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新英
◆中广核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有
◆银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庄建新
◆北京雷蒙赛博机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文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室主任朱彤
◆中电联行业发展与资源环境部副主任张琳
讲了哪些核心观点?
核电还有发展空间
我国目前电力总装机中,核电只占2%。考虑到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缩减煤电比例等问题,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然需要大容量大机组替代煤电来改变电源结构,而核电目前来看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选择,核电在我国还有较大的发展建设空间。
此外,随着东部地区太阳能、海上风电等迅速发展,原先规划中的电力负荷中心、电源中心等概念将逐渐淡化,加上跨省、跨区域送电,未来机组不一定全是大机组的“天下”,越灵活、安全,越适合电网发展,经济性越好的机组更有市场。尤其随着分布式、智能化电网的发展,将来可能会出现很多智能化的小型堆、小电厂。
装备制造闲置,很心痛!
中国核电设备制造能力目前居全球第一,每年可满足新建8台以上机组的需要,这个数字表明,通过核电产业化、国产化、自主化,中国核电装备制造业的能力和国产化水平有很大提升,整个行业得到了转型升级,这个意义远大于建设一两个核电站。所以这支技术力量,这些制造能力,是国家非常宝贵的资源。
核电产业的发展节奏关系着装备制造业怎么走,能不能走下去。民营企业在核电领域的研发、创新和投资上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面对有产品有产能却无市场无订单、生产线闲置的局面,很是“心痛”。
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更是核电产业发展的前提,但是产业长期没有大发展,很多产业工人、很多技术工人,包括高端技术人才因为暂时看不到希望,就会选择转行,产业队伍的保持就会受到影响。
参与竞争,标准和规则很重要
国际上目前有美国标准体系ASME和法国主导的欧洲体系RCC,这两个标准体系在国内都有执行,而且中国也在积极建立自己的核电标准体系。中国装备制造业要面向国际市场,出口目标国的影响和决断在项目中起着很大作用,因此考虑目前国内执行的标准与国外的认可度如何统一,首先就要完成鉴定认可标准的互认。而且,要考虑到核电设备专利在目标国分布情况,以及潜在对手在目标国的分布情况,因为涉及根本利益时会有冲突。
在熟悉规则方面,国内企业存在“吃亏”的情况。因为没有“摸清”税收政策、评价程序等招投标方面的细则,以及执行中存在的漏洞,体现自身水平的自主创新技术方案在招标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和“陷阱”,在与国外垄断企业竞争时不但没有彰显出技术和经济优势,反而最后呈现出来的价格和成本都高于国外企业,导致在竞标中屡屡失利。
多标准“五花大绑”制造企业
核电技术的标准化问题,给制造业增加很大成本。一些项目采用同样的技术,但可能一些参数不同,在执行不同标准的过程中,造成这个项目的设备根本无法用在另一个项目上,造成很大浪费,无形中增加了成本。
所以技术的标准化问题,是制约整个装备企业提升和发展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利润下降或者没有利润。企业长期没有利润,就会失去创新能力。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加入核电产业,如果多重标准继续“五花大绑”,这种状况持续下去,队伍会散,能力会削弱。因此,解决标准问题,可能会让下游的装备制造业在经营压力上松一口气。
核电要不要做灵活电源?
未来电力系统中,灵活性是最稀缺的资源,核电在灵活性方面有没有发挥空间?
电力市场专家认为,核电走向电力市场是趋势,而且核电基本上具备与其他电源竞价的条件。但是风电和光伏规模化发展之后,光靠煤电调峰有的网调不足,所以希望核电做一些调整,核电要么参与系统调峰,要么在经济补偿上做出让步。
核电业内人士认为,安全是核电的首要前提,科学、合理适度参与调峰已是无奈之举,深度调峰对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会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已经建成的机组再通过改造来获得调峰能力,在保障安全方面不可行,经济上也不划算。
原标题:发展空间、装备、标准、消纳……核电产业发展高端闭门会干货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