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市公司陆续发布2017年三季报。截至10月29日,在已经发布公告的2469家公司中,超过7成的实现盈利。
而在前三季度净利润降幅较大的行业中,火电位列其中。在已发布三季报的16家公司中,全部实现净利润90.68亿元,同比下降66.68%。
不难看出,煤电企业受到需求端与燃料供给端的双重夹击,备受煎熬。
从2014年开始,我国用电量进入低增速时期;相应的,全国发电机组利用小时数不断下降,2016年,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785小时,是196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811小时,同比降低了7小时。
与此同时,近期煤炭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前三季度,五大发电集团平均到场标煤单价为706元/吨,同比上涨50%,全国煤电企业的煤炭采购成本总和同比提高了近2000亿元。由此导致五大发电集团煤电板块亏损面超过60%。
有人提出:“既然电力供大于求,部分发电机组为何不停机,少发甚至不发电,以减少煤炭消耗,通过市场手段实现煤、电供求平衡?”
从商品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逻辑似乎是正确的。其实却不然。因为电是特殊商品,其实时、同步和不可大规模储存等特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简单地采取减少或中断部分电力供应的方式实现煤、电供求的平衡状态。因为一旦停机,至少有四方面会受到影响:
首先,电网安全。
作为供电中枢点的大容量燃煤机组或者负荷中心燃煤机组一旦停机,便有可能导致电压偏移过大,电压过低会使电力系统的功率损耗和能量损耗加大,电压过高时各种电气设备就可能受损,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
其次,系统稳定。
若受端煤电机组停机较多且负荷不变,向负荷区域供电的断面潮流会出现重载,电力系统稳定性变差,一旦发生扰动或故障,便有可能引发电网震荡,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
第三,供电可靠。
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占比不断增大,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若关停过多煤电机组,电网电压、频率的支撑能力降低,则系统稳定水平降低,电网供电可靠性自然也随之降低。
第四,运营管理。
如果煤电企业头一年因为亏损而选择停机,若第二年煤炭及电力供需形势好转,企业也难以及时分享其中的红利。更何况,煤电机组启、停成本较高,即便是关停,停下来的机组依然需要投入资金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所以煤电企业一般能撑则撑,一般不会主动选择关停机组。
我国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作为关系紧密的上下游产业,一直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市场煤与计划电并存,才是导致两个产业零和博弈的关键成因。而要止住亏损,就要从行业入手,改变“计划电”的现状。
事实上,从建立煤电联动机制,到出台电煤最高限价,再到签订并督导煤炭中长协,政府部门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化解煤电企业的时不时会面临的经营困难,然而煤炭价格或暴涨或暴跌,让计划的步伐总赶不上市场的变化。
因此,关键还是要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将计划电变成市场电,而不是再用行政手段去干预市场运行,做拆东墙补西墙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