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和我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的不断完善,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绿色金融的发展并不容易。绿色转型的过程是痛苦的,需要多方面的改变,包括落后产能的淘汰、环保标准的提高、财政金融政策的转型等等。现阶段,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绿色”标准是前提。绿色金融的核心在于实现资金要素的绿色配置。类似于金融扶贫,以及金融服务三农、小微,其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政策,关键是要确保资金能够真正流向绿色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这就需要科学、明晰地界定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标准。绿色金融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不能把一些没有明确环境效益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等项目都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围。2017年6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提出将“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列为“十三五”时期金融业标准化的五大重点工程之一,我国绿色金融标准化建设正逐步推进。
(二)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关键。金融如水,只有绿色项目能够盈利,资金才会流过来。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商业可持续性是其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长久保障。因此,在界定绿色项目的基础上,要挖掘绿色项目的盈利性,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不断提升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绿色金融刚刚起步阶段,绿色项目普遍存在融资成本较高、期限较长,收益较低、风险相对较高等特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关键要解决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和风险分担的问题,这既要积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也要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
加强政府引导。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需要政府积极作为,发挥正向引导作用。除了科学界定哪些是绿色项目,明确如何遴选、认定、推荐以及追踪绿色项目,防止以绿色项目名义从事非绿色活动外,政府还需要多种途径积极发挥作用。一是完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既包括政府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风险补偿、信用担保等支持,也包括央行再贷款、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举措,以此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并提升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
例如
,出台绿色税收政策,对从事低碳技术开发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可以吸引企业积极进行低碳技术研发和购置环保设备,支持低碳企业发展。而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征收环境税,可以推动其节能减排。二是健全绿色投资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发生纠纷时有法可依。明确环境污染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应受到的处罚,提高排污标准并制定消费环节的废弃物收费标准。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法,提高生产环节的废弃成本、排污成本和消费环节的废弃成本。通过提高排污成本实际降低绿色项目成本,实现企业环境效益内生化。三是健全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提升绿色金融市场透明度,优化绿色金融生态。着力解决绿色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投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强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建立公共环境数据平台,完善绿色评级和认证,开展环境风险分析等多种措施,有效制约污染性投资,为绿色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四是培养“负责任”的绿色投资者。让绿色投资理念深入投资者,让更多的投资者愿意购买投资绿色产品和项目。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社会声誉效应可以激励绿色投资。越来越多的绿色产业投资者,包括绿色债券发行人,在获得商业回报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而社会声誉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认同产生了较大的积极作用。加大对绿色金融理念的宣传、推广,培育吸引更多负责任投资者,引导中长期的社会资本投入绿色项目和绿色金融是政府实践和努力的方向。五是加大环境执法、严惩环境违法行为,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近期,环境执法部门加大了对各地环境违法违规的执法和处罚力度。短期看,产生了阵痛;但从长期看,这将有利于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调研发现,随着环保执法的趋严,部分高污染企业被关停,导致银行产生不良贷款。这反映出非绿色项目贷款具有较高的风险,当全社会都形成这样的共识后,绿色项目就更容易得到金融支持。
坚持市场导向。绿色金融的属性是商业性和市场化,追求盈利和回报,仅靠政策推动和政府补贴,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绿色项目的回报率,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节能环保的绿色领域,退出污染性行业,促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绿色发展。同时,需要强化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和绿色发展意识。从长远看,随着绿色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绿色经济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非绿色项目成本会不断上升,外部性会逐渐消失。
(三)探索绿色金融创新是重点。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创新,根据绿色项目的不同需求类型匹配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纯粹的公共产品,通常可由财政资金或者公共资金来承担;具有投资回报性、可商业化运作的项目,则应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根据项目需求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一般短期绿色项目,以银行信贷为主设计产品服务体系;中长期、现金流相对稳定的绿色项目,可以考虑债券市场融资;高成长性但风险也相对较高的绿色项目,则可考虑私募股权基金或者通过上市等方式融资。此外,通过发展绿色基金,对企业绿色领域的技术研发和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培育企业在绿色领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建立中小企业绿色担保基金,解决中小企业开发绿色市场的资金困难。在绿色金融的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机制体制,通过制度、组织方式、市场模式、产品服务的创新来不断满足绿色融资的多样性和多维度需求。
(四)切实防范风险是底线。防范风险是金融的永恒主题,发展绿色金融要牢牢守住风险底线原则。绿色金融的风险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绿色项目界定标准不完全统一,对什么是绿色项目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观点。第二,信息披露不完善,认证评级不规范。第三,未能完全有效实现环境效益外部性内生化。在这种情况下,绿色项目的回报率偏低,社会资本投资绿色项目的意愿不足。特别是,如果地方政府过分追求GDP增长,对环境保护不重视,污染企业的成本能够外部化,则非常不利于绿色企业的竞争。防范这些风险要加快制定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的标准规则,防范“洗绿”风险,提高对绿色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提高环境标准要求,提升绿色金融的可持续性,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完善绿色项目投融资风险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