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环境部正在着手加强碳市场管理制度建设,推动在重点行业设立碳排放标准。
2009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2015年,进一步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说,过去几年提升空气质量的行动对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落实“大气十条”过程中实现了1.7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2017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已超过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3.8%,有望完成到2020年的目标。
其中一大减碳举措是建立全国碳市场。2011年,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北、重庆、广东和深圳等7个省市就启动了地方碳交易试点工作。李高表示,截至今年8月底,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配额交易量达2.6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交易额约60亿人民币,企业的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试点碳市场范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双降”。
在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基础上,我国于2017年12月19日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目前,环境部正在着手加强全国碳市场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相关法规制度建设,组织开展碳排放历史数据的核算、报送与核查,制定有关行业配额分配指南并开展试分配,开展大规模的碳市场能力建设。
李高表示,为了落实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目标,下一步将加强行业和地方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挥环保督查对落实目标的促进作用,推动在重点行业设立碳排放标准;强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以及推动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配额分配等相关配套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