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交易

请登录

注册

双轨碳市场的难题与希望(1)

2018-12-29 15:25:34 南方能源观察
A A
每个省产业结构不同、减排空间潜力不同,每个试点制定的制度、交易规则都有区别当这些因素在一个极短的时间节点上交汇,结果是全国与试点碳市场建设双轨并行。在如期建成全国碳市场已变得紧迫之时,难题和希望并存。

本刊记者 蔡译萱 潘秋杏

每个省产业结构不同、减排空间潜力不同,每个试点制定的制度、交易规则都有区别当这些因素在一个极短的时间节点上交汇,结果是全国与试点碳市场建设双轨并行。在如期建成全国碳市场已变得紧迫之时,难题和希望并存。

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电力行业成为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碳市场的工作重心已由试点示范转向共同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在11月26日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发布会上表示:“总体看试点工作情况是比较好的,目前为止成交量达2.7亿吨二氧化碳,成交金额超60亿人民币。在开展碳交易试点的地区,试点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了双降,所以碳市场确实发挥了它对我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地方低碳发展的作用。”

在中国碳交易市场试点运行5年的发展史中,一批试点省市通过不断的试水和首创获得了市场经验。不过全国市场正式开启后一直到2020年前后更多的将是实验性质,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试点市场将与全国市场共存。

早在2014年,中国碳市场的顶层设计就被列为中央2014年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彼时,各方热议的试点与全国如何对接有3种方案,分别是试点碳市场之间连接形成区域碳市场;以各试点碳市场为核心,分别辐射周边省份,形成区域碳市场;或者借鉴试点经验,重新建设。最终第三种方案胜出,仅从电力行业入手。

这样的发展轨迹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顺应现实之举。在全国碳市场开始之际,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现为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就曾明确表示要分阶段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而启动“双轨制”的原因就在于很多问题不能马上一步到位,需要渐进式推动。

启动一年,在碳市场的两项重要基础设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现在已经提出了初步的设计方案。然而从试点向全国市场过渡,如何规范市场,规则如何制定?这些问题依旧在路上。

大型电力企业已做好准备

虽然试点市场从运行开始积累了5年的经验,但如何与全国碳市场对接、如何才算是平稳过渡,在现实中试点碳市场的参与者也有迷茫。“相关政策一直没有出台,看不清楚后面的路怎么走。重庆碳排放交易所一位工作人员向eo表示了他们的迷茫。

其实,全国碳市场启动前,政策的不明朗已给碳市场参与者的工作带来不确定性。彼时,业内普遍推测将会纳入电力、水泥和电解铝三个行业。超越东创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雪晶的主要工作是为相关企业提供碳减排咨询、碳资产管理、碳交易托管等服务,那个时候,她也和即将要进入碳市场的相关企业进行了碳资产管理工作的探讨和准备。

但是启动之后只纳入电力行业,对于电力行业交易具体如何实施亦未知,非电力企业的想法有所改变。“目前对大部分企业而言,做好准备工作,例如碳核查、数据基础工作,可能也足够了,对于规划后续的交易、碳资产管理等,他们(企业)暂时没有太大的想法和兴趣。”雷雪晶说。

作为首先纳入的电力企业,对于进入全国碳市场似乎还没有过度担忧。某大型发电企业碳资产管理负责人解释说,早在国家下发通知前,其所在集团已将非试点电厂数据情况都收集完毕“尽早掌握自己的盈亏的情况,下一步就好做相应的准备”。据该人士介绍,该集团正在制定应对碳市场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在内部建立相关的制度建设,确定由碳资产公司作为统一主体的交易以及管理模式。

而在能力建设方面,集团除要求电厂主动提供数据,还有银行账户的开立等工作需要电厂配合。“集团层面也会到每一个电厂去做相应的能力建设培训,让大家提早了解碳市场政策,知道电厂需要做什么工作。”同时上述人士称,今年培训强度相比往年要高一些。

在他看来,纳入全国碳市场之后企业压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国家碳配额分配方案的松紧,企业工作的流程和逻辑没有变化。“现在方案没有出,我们暂时无法具体操作,”该人士表示。

除大型电力集团,电力行业还有一些独立的发电集团和自备电厂。据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介绍,大型电力集团一直以来跟踪及参与碳市场建设工作,对碳交易有较多了解,其他一些独立电力集团或自备电厂更多的还在等待方案。“今年还在进行基础建设、顶层设计和具体方案制定阶段,并进入了宣传和基础培训阶段。”王志轩说。

今年4月,气候司曾发函委托中电联开展发电行业碳排放交易相关工作内容和要求,其主要任务是在行业层面建立碳交易沟通协调机制,加强电力企业参与碳交易、开展碳减排等相关工作的经验和信息沟通交流,并制定发电企业碳排放交易相关工作的初步实施方案。从2015年开始,中电联已在全国范围内试点、非试点地区展开调研,以期辅助电力行业与全国碳市场的平稳对接。

“企业是交易的主体,但他们具体如何操作,还要通过技术指南进行规范化指导,”王志轩说。

中电联在气候司的指导下,组织有关机构和人员编写了培训教材,其内容包括碳减排和碳交易的背景、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国际上的碳减排经验。这本培训教材已于9月在气候司举办的碳市场(发电行业)培训会上发放,并对电力集团公司和部分省、市从事的碳交易管理的中、高层人员进行了初次培训。

与此同时,发电企业碳排放交易技术指南也正在制定中,王志轩表示,这一指南将从技术上、规范上、制度上,针对具体如何操作给予企业指导。而作为行业协会,中电联也对碳市场的对行业、企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并进行了多方案的配额分配的测算。

对于即将纳入全国市场的各方,他们已摩拳擦掌,只待总量明确、配额下发。

登记和交易两大系统建设延期

按照计划,全国碳市场建设将采取“三步走”的方式,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尽快完善三个制度和四个支撑系统,完成系统测试,并在测试的基础上开始真正的货币交易。

其中,三项制度是指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MRV、制度,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管理制度以及市场交易的相关在电制度。四个支撑系统则是指碳排放的数据报送系统、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

全国碳市场启动至今,各地理解和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和能力有着明显的差距。对比来说,试点省市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省市上报的数据更为详实、准确。有业内人士指出,依照去年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地方主管部门要在今年5月31日前汇总、上报企业2016、2017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但是,在各地进行的初级碳核查操作中,遇到了一些不顺畅。只据一位电力行业人士介绍,其所在企业已将数据报送完成,但是还未接到地方政府关于组织第三方入厂核查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在6月13日的全国低碳日碳市场经验交流会中介绍,各地方2016年、2017年度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的工作成果已经在向生态环境部气候司陆续报送。受访试点区域的发改委也称核查、评议已经结束,也已报送气候司。

不过,截至目前,采访中有行业受访者表示有些地方还没有按节奏完成上报。而对于延迟报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省份在碳交易方面缺乏经验和专业能力。作为第一步的数据收集工作正在进行中,碳交易的其他支撑系统的相关建设情况又进展如何?

2017年1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全国碳排放交易平台和结算将放在上海,对应的登记平台将放在湖北。由各省市联合组建这两个国家级平台,具体的持股比例还未对外公布。另据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刘爽介绍,还有一种方案是平台建成后是归国家所有,平台具营利性。李高此前透露,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目前已有初步的设计方案,企业碳排放数据的直报系统已经初步建成,还在进一步完善优化。而目前,发电企业仍在使用各省的直报系统或纸质报告。

但是据多位消息人士介绍,距离宣布全国碳市场启动一年,交易和登记系统却进展不大,启动交易的周期可能将会延长。系统建设的延期令业内表示担忧,对于企业和地方而言,交易和登记系统如果不能如期完成,后续工作将很难开展。

有了解两大系统进展的人士解释说,上述两大系统在推进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所以还没有实质性进展。“系统建设的推后实际上阻碍了全国碳市场下一步的工作,按2020年正式启动来看,现在的时间已经很紧了,但很多事情处于观望状态。”上述人士指出。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多数业内人士的看法。7月10日由中国碳论坛发布的《2018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中,在被问及中国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在何时“完全运行”时,仅19%的受访者预计会在2020年或更早时间实现(相比2017年的47%有所下降)。另有53%的受访者预计碳市场的全面运行要到2021-2025年期间实现。

对此,行业内的一大共识是,今年3月气候司从发改委转隶生态环境部,也对碳市场启动运行的进展产生了影响。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