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点到正式落地,全国碳市场建设正式启动,初期将只纳入电力行业,而后逐步推开。作为新兴产业,碳市场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随着碳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国际化或将成为其中的关键词。
试点多年后,市场期待已久的全国碳市场终于落地了。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建设正式启动落实。
电力行业率先入局
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应是多个行业,初期只纳入约1700家发电企业。选择电力一个行业启动,是把电力行业作为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的一个突破口,多个重点排放行业未来将逐步纳入进来。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配额累计成交4.70亿吨,成交总额达到104.94亿元。根据《方案》,碳市场由三个制度和四个支撑系统构成,分“三步走”,稳步推进。据预测,全国市场正式启动交易、履约估计要到2020年,区域碳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与全国市场并行。
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产业机遇方面来看,碳市场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压制能源行业的发展,而是通过市场化碳定价的方式来更好地调节能源行业的结构。
其中,碳市场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为低碳技术、节能、碳减排等领域的领先企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企业拓宽了减排渠道;金融机构可运用期现联动理念来布局碳市场的商业机会,从而促进碳金融、碳咨询、碳核查、碳资管等行业产业链的发展。
当然,不仅对具体企业,对行业整体来说,碳市场建设都是一个绿色转型的大好机遇,将对能效水平低的企业产生抑制性影响,对能效水平高的企业扩大产能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作为新兴产业,碳市场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其一,化石能源碳排放零成本时代宣告结束,企业面临减排压力,如何做好顶层设计,从而落实低碳战略至关重要。其二,作为碳市场的源头,如何合理分配碳配额。其三,急需大量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或成关键词
碳市场启动至今,相关体系不断完善,地方碳交易平台机构也积极发挥先发优势,探索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优化机制设计,力求不断为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指引。
2018年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通知指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以“一带一路”为依托,推动碳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随着碳市场的建设和完善,碳排放权将成为我国重要的金融资源。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央行这一动作,将推动人民币在碳领域的定价权,吸引外资参与境内人民币碳交易,可以培育、壮大境内碳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