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象征着生命、代表着健康、孕育着生机,更代表了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环境的焦虑和不满也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把低碳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破解发展难题。
低碳发展——政府一直在行动
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再到2015年的《巴黎协定》,二十几年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总理代表中国政府首次向国际社会承诺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以来,中国政府碳减排的承诺也在不断强化,一方面将碳排放强度的承诺进一步提高至到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0-65%;另一方面,更对碳排放总量进行了限制,如到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将争取早日达峰。而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一直是我国的政策基调。尤其是自“十二五”以来,为了应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挑战,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要求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进一步明确要求,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搭建起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的基础框架,就其发展方向、思路、组织架构以及相关基础要素设计进行了系统性的规范。
2016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为确保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和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进行准备和动员,要求对参与全国碳市场的电力、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造纸和航空8个行业拟纳入企业的历史碳排放进行核算、报告与核查,同时开展相关的能力建设等工作。
2016年10月,国务院年印发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更是明确将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及有关实施细则,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法规体系,并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国家之所以采用碳排放权交易这样一项以市场化的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其目的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倒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调整能源结构和产品结构,最终实现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我国经济调结构、去产能、补短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低碳发展——企业应该更主动
当前企业面临的外部生产经营环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伴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紧迫性的不断强化、低碳转型政治共识的持续凝聚以及全球碳市场的逐步兴起,各种国际、国内减排法律、法规和政策层出不穷,相关低碳领域各种标准推陈出新,消费者对减少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及其对全球气候系统负面影响的诉求也在不断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应该主动承担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改善环境质量、缓解气候变化。
国家政策的直接作用者是企业,企业是承担节能减排的执行者,因而也更应该主动承担气候变化方面的环境责任。而无论在生产准备阶段,还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行为都可能对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履行好低碳减排的环境责任,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趋势产生决定性影响,这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低碳目标的关键环节。
碳交易是总量控制下的交易,即政府向企业分配一定的碳排放配额,体现其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如果该企业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没有使用完该配额,那么企业可以去碳交易市场出售未使用完的配额。如果该企业节能减排不力,配额不够用,就需要到碳交易市场,用资金把超排的部分补齐,否则就是违法,将接受一系列的经济、财政和性行政处罚。所以,通过明确碳排放配额的产权,把企业碳排放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一方面能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工艺、开发利用新技术,以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的,减少大气污染;另一方面配额所有者之间根据自身需求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可以使环境资源容量被合理配置和利用。
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应对管控逐渐升级的碳市场,实现“碳成本”向“碳机遇”转变呢?结合多年来服务参与碳市场控排企业的经验,上海宝碳新能源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议企业用低碳思维考虑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存问题,从碳资产管理的高度来认识低碳发展。并可按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自身主动参与碳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
1)企业管理层要重视;
在全国碳市场的大背景下,企业碳排放管理工作将成为常态,企业管理层必须明白,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将影响产品和服务的产品竞争力,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品牌价值。而且,碳资产管理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如生产、计划、燃料、财务、法务等。如管理层不重视,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势必缺少部门联动,出现内部沟通协调障碍,导致企业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降低,甚至出现管理混乱等问题。因此,管理层要重视自身碳排放管理团队的建设,统筹指导和监督各部门落实相关工作。
2)强化能力建设;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碳资产及其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企业需要进行必要的能力建设,充分理解碳市场的原理机制与规则,并使具体实施者具备相应的素质和技能,才能保证碳排放盘查、报送、核查、交易、履约等一系列必要工作的顺利展开。
3)尽早开展碳盘查;
碳盘查是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正所谓,没有量化,就没有管理。企业碳盘查能帮助企业了解清楚碳排放状况,摸清碳家底,既可为制定碳减排策略以及实施低碳项目提供数据基础,也有助于企业理清生产情况,发掘优化管理流程的潜力。
4)制定并不断完善低碳发展战略及资产管理计划。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企业的发展理念以及增长模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首先应当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上注重绿色环保理念,实施低碳战略;并结合企业自身运营实际制定合适的碳资产管理计划,使企业在保证履约的前提下,降低履约成本、实现碳资产保值增值,并拓宽融资渠道。
碳市场和碳交易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实现对碳排放总量的有效控制。与此同时,有效实行低碳管理,也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企业应做好准备积极应对,抢占低碳经济的发展先机。此外,企业还要善于利用碳市场带来的机遇,因地制宜地开发碳金融产品,有效盘活碳资产,通过多种金融工具的运用,有效降低企业资金的使用成本。以实现碳资产效用最大化。
低碳发展——公众参与应该更广泛
低碳发展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规划推动,企业主动实施,但更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在中国,低碳、绿色发展等相关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中国民众参与的普遍性、多样性、有效性有待提高。
首先,公众应培养低碳理念,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张纸等小事,身边事做起,积极参与少开一天车、空调26度、光盘行动等环保公益活动,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减少生活中的直接或间接的碳排放行为。
其次,公众应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中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依法行使《环境保护法》赋予公民的监督权力,充分利用政府机构的热线、信箱,微信、微博等方式,投诉、监督、建议节能减排相关的问题和措施,为绿色低碳发展献言献策。
最后,公众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碳市场、碳交易中去。碳交易本身和股票、债券、有价证券或者权益证券一样,个人参与碳交易,一方面有利于支持新能源及节能减排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实现自身资产的增值;同时,还可以促进个人形成低碳、绿色的环保意识,推动更大范围内的碳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