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当广州供电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的时候,大火已经熄灭。由于出发点不相同,路途遥远的工作人员无法第一时间了解现场的情况。一线抢修人员专注于抢修,现场信息只能通过一两个人的电话或短信向其他人发布。
该局设备部配网科索智鑫告诉记者:“电话是‘点对点’沟通,同样的话要向不同人说很多遍;短信是‘点对面’沟通,但是事态紧急,不可能面面俱到把信息短时间传达给所有相关人员。”
该局设备部主任吴国沛建议,通过建立一个微信群,将参与抢修的生产人员拉到群里,就可以与现场人员进行点对面、有反馈的信息沟通,搭建抢修“临时移动指挥部”。
在这次抢修中,“临时移动指挥部”使整体抢修复电时间大幅减少,比预期提前了10个小时。
添加第一个群成员的时候,该局设备部认为抢修现场指示为的是生产人员进行信息沟通,和抢修指挥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随着职能部门、属地单位、抢修人员、物资单位、新闻中心等不同部门及单位人员的加入,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来自抢修各个渠道的海量信息在平台汇集,经过各个专业指挥员的分析、核实和发布,将关键信息提交决策层,再经过会上形成一条条快速恢复供电、故障抢修的指令,并将抢修进度和造成影响以权威信息的方式传递到各个单位和人员。
以往为了了解一个信息需要打三四个电话,现在信息都在群里汇聚,而且能得到快速的反馈。这个平台也有利于客服、新闻等单位的信息快速对外发布。新闻中心通过微信群组中了解信息,及时通过官方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将信息公布,消除公众恐慌与疑虑。
“利用微信搭建应急抢修‘临时指挥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通过微信自带功能多维度地传递现场情况。”索智鑫说,这就相当于每个人手里有一台“全景照相机”,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反映现场抢修情况。
目前,在广州供电局设备部内部已经开始对这种模式进行总结。为确保群组内部信息的安全,设备部还订立了工作规范以及准入门槛。
下一步,该局将把微信搭建“临时移动指挥部”这种模式进行总结和探索,建立基于移动信息平台沟通的常态化机制。 (郝思远)
█评论 用好微信双刃剑
在一些跨部门、跨专业、需移动的具体任务中,沟通及信息共享尤为重要。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的兴起,使日常沟通从“点对点”变为“点对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仅节约了时间,还为整个团队提供了最为权威的信息。
新媒体对于沟通有几个好处。第一,打破了层级及壁垒,大家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获取信息;第二,统一了“语言”,使不同专业的人快速掌握其他专业的话语体系;第三,丰富了形式,语音、图片、视频等功能使大家能更直观地了解一线资讯。
然而,新媒体技术对于组织沟通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能取代一切。由于电网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一些涉及政府、社会的信息及企业内部机密并不适宜公开,这要求我们在看到新媒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关注弊端,并不是所有业务部门的沟通都可以在新媒体中进行。这需要利用新媒体他律与自律的形成,提高特殊群组的准入门槛,以此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 (郝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