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交易

请登录

注册

低碳生活也要“互联网+”

2018-05-18 20:39:11 中创碳投
A A
低碳离一般民众都很遥远,通过这类型项目使得低碳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向民众植入低碳生活的理念,并且能参与其中的,从这个层面来看是非常必要的。

前阵子广东省推出碳普惠试点,在碳圈内迅速传开了,不知道在圈外反响如何,如果圈外的你们也在关注,那试点就成功了一半了。其实在这之前,有类似的项目在动作,不知不觉间出现了好几个推广低碳生活的APP。政府为大众的低碳消费意识操碎了心,在社区、学校等地方开展宣传活动,同时也在低碳周重点宣传。多地借互联网的东风纷纷从线下宣传活动转向线上推广。

笔者第一反应是核算体系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学,是否需要进行第三方核证,因为数据的质量决定了整个项目的实际减排效果的真实性。其次是项目运行的商业模式,是严格的与碳减排量挂钩并接入碳市场,还是半定量的鼓励减排与第三方的公益行为关联,或是以类似补贴的形式鼓励低碳消费,这些不同的商业模式决定了项目运行的持续性。最后,通过这种方式能实现多大的减排量,这是评价项目实施必要性的重要指标。

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扒一下现有碳账户相关项目的设计。相关信息都来自公开的介绍和说明。

常见的个人碳排放账户

1. 碳普惠

通过查阅碳普惠的说明发现,市民的碳减排放量计算是以低碳消费的次数或是节能节水的数量来乘以减排系数进行计算的。地铁出行非常直观,乘坐一次地铁相对平均出行方式进入碳排放515.5克。然而对于生活的节水节能,没有详细说明是相对全市的平均值还是自身的历史消费量。同样对于减少私车通勤的次数的减排也没有具体说明。减排量的计算系数见下表。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碳普惠通过用户注册与绑定公共交通卡以及社区门牌号从城投、燃气、自来水公司等第三方获取消费数,很好的规避了核查数据的难题,是碳普惠项目的亮点之一。低碳行动核证后可获得碳币,碳币可在主网上兑换或换购餐饮、旅游景区票、电影票等商品。并未直接获得碳配额。

2. 碳宝包

碳宝包的口号,或者是说愿景,是“低碳生活家+”,可以看出远期是要通过互联网将生活的各方面都接入低碳倡议的平台。但是目前只接入了武汉市的市政公共自行车项目“江城易单车”,绑定后骑行公共自行车可换取以“碳币”为单位的碳积分。获得的积分可以换取小礼品或是在合作的商家处换取优惠。

碳宝包并未公布具体的碳排放核算以及碳币算法,推测应该也是根据自行车的骑行里程乘以一定的排放数据计算得到,另外碳币目前来看也未与“一吨碳排放”挂钩。除了骑行外,更多的是以线下活动赚取积分,如回收手机等二手物品,电动车租凭等,线下活动仍然是项目推广的主要形式。

3. 碳账户

碳账户不是基于严格的碳减排量核算,而是提供了以日记形式记录的每日碳排放计算工具,通过手动添加居民衣食住行等生活多方面的消费,换算成碳排放,并提供了排放汇总分析图表功能。

参与并完成碳账户的任意功能可以获得碳积分,此外,参与碳账户与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合作的绿色出行系统的机动车停驶,以及塑料瓶回收等公益项目也可获得积分。碳积分可以兑换深圳通、记事本等礼品。内置了骑车、跑步、回收塑料瓶、无肉行动等任务,完成任务可获取积分。任务的完成情况无需要核查,用户自行确认。

碳账户更多的是以一种社交工具与公益活动结合的方式来推广低碳生活消费。以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为低碳文化传播的动力,辅助以积分和奖品的奖励来激励低碳行动。

4. 蚂蚁森林

5. CarbonFootprint

 

Carbonfrootprint(CF)提供了个人、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等多种碳足迹计算器,可以注册用户后计算,信息保存在账户中,但并不强制注册。如果企业想对自己产品的生命周期排放,但是又没有资源自行研究,CF也为提供产品碳足迹的计算服务,甚至还可以够买现成的产品排放因子来计算。

可能你会问,为什么要进行碳足迹的计算?通过网页其他部分可以看出来这套体系的套路。如果用户通过自身行动还不能达到碳中和,剩余的部分通过购入抵消信用来中抵扣。除了计算工具之外,CF还配套了植树项目、社区项目以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用户可以购买抵消信用。可以看出,CF体系是自愿参与的,并且没有提供用户侧的激励,更多的是依靠用户的环境伦理和道德,相关的公益项目,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来驱动。

调研后的一些想法

大众行为的碳排放即分散,减排量又小,注定了推动居民生活碳减排的项目的核算方法只能从简。太复杂的方法学难以为大众所接受,而且大量的居民群体也使得核查数据真实性的方式也需要简化。所以现在比较通用的做法是接入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第三方的平台,利用平台现成的监测数据进行减排量换算。虽然基准情景的计算是各有各的算法,但是笔者认为这不是大问题,只有在合理的范围内即可,说到底鼓励居民消费才是最终目的。

在奖励方式这一端,运作模式就更多样了,有通过碳积分鼓励的,有通过与公益植树关联的,有与社会责任关联的,虽然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是瑕不掩瑜,启动了大众消费的低碳转型的先行示范。

如果要意淫一下未来碳账户发展的话,想必是以产品碳足迹入手,消费低碳产品可以获得相当于与一般产品的碳排放差的碳积分。碳足迹核算可由企业身发开展,参与平台本身就具有广告的效果,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同时降低平台的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接入平台的商品和服务种类。目前发达的电商也是提供了消费者购买信息的渠道。然而,碳账户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驱动,既要有低碳工作的知识,也得有强大商业背景和推广渠道,合适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瓶颈。

低碳离一般民众都很遥远,通过这类型项目使得低碳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向民众植入低碳生活的理念,并且能参与其中的,从这个层面来看是非常必要的。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