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或简称,这里的温室气体指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氮(NO)、六氟化硫(SF6)以及两类工业气体--氢氟烃(HFCs)和全氟烃(PFCs)。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因此大家更愿意简单把 "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但是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含碳温室气体排放"才是真正的总"碳排放"。
(来源:Pixbay.com)
△传统的碳排放示意图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不加限制地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同时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于是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会使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又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来源:Freepix.com)
△温室效应示意图
白宫曾经公布过一份全球变暖问题的报告,列举了全球变暖带来的诸多威胁——干旱、自然灾害、害虫横行和能源短缺等。包括6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700多名著名科学家也联名表示全球变暖将带来"前所未有而且是人们预想不到的"严重后果,他们呼吁全球立即减少碳排放。
许多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但遗憾的是少有人把它们当做碳排放的源头,更可怕的是其中还有一部分被错误地视为了环保的典范。不信?那就请跟着小编的介绍接着往下看。
(来源:Freepik.com)
△全球变暖造成干旱频发
· 制造业成为中国工业碳排放大户
在中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部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工业化进展的加快推动了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工业部门产生的碳排放2003年是4.1亿吨,到了2011年就已经增长到了8.1亿吨,平均每年增幅大约是五千万吨。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每年工业碳排放量占国家总排放量的70%以上,其中比重较大的是制造业,大约占了九成。而制造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金属压延加工业的碳排放是最高的,占到了制造业碳排放比重的大约40%。
(来源:参考文献2)
△2003-2011年工业能源消费造成的碳排放趋势图
· 稻田——巨大的无盖沼气池
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的丘陵地区,一块块的水田是这里最为典型的农耕风貌。这些总面积达十余亿亩的水田中种植的水稻,是这片地区主要的粮食来源。水稻为人们提供宝贵食物的同时也在为地球"加热"。种植水稻会释放巨量的甲烷,而甲烷则是二氧化碳之外最为主要的温室气体。
从总量上来说,排放到大气中的甲烷远少于二氧化碳,但是由于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高30余倍,因此甲烷依然为全球变暖做出了约20%的"贡献"。在这些进入大气的甲烷中,有7%~17%是由稻田释放的。根据测算,全球每年从稻田中逸出的甲烷总量高达2500万吨至1亿吨。
(来源:Freepik.com)
△拍摄于泰国的稻田落日
为什么稻田会成为巨大的甲烷"制造厂"呢?这和稻田及水稻种植的特点密不可分。经过多年的耕作,稻田中的土壤被破碎为极为细小的颗粒,彼此能够紧实的挤压在一起,空隙很小,水田的水分夹杂其中,使得整个水田处于极度缺氧的状态。
与此同时,耕作和肥料的使用,使得水田中有着丰富的有机物残渣,并且水稻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也会不断向水田中分泌有机物。缺氧、大量的有机物和温暖的环境,使得水田土壤中产生大量厌氧型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中,就包含相当多的产甲烷菌。整个水田就好似一个巨大的无盖沼气池,源源不断地将有机物分解为甲烷,并肆无忌惮地排放到大气之中。
(来源:Visualhunt.com)
△湿地与稻田类似,同样是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源
· 吃肉也会增加碳排放
我们平时所消耗的食物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类通过各种劳动方式、消耗各种资源来生产的。研究表明,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比谷类、蔬果类食物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更多,在这个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更多。
生产1千克的牛肉,需要10千克的谷物;生产1千克的猪肉,需要4千克~5.5千克的谷物;生产1千克鸡、鸭肉,需要2.1千克~3千克谷物。同时,生产1千克牛肉相当于排放36.4千克二氧化碳,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相当于释放340克的二氧化硫和59克的磷酸盐,耗费1.69亿焦耳(相当于47度电)的能量,足以点亮1个100瓦的灯泡2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