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能

请登录

注册

本地传输网轻资产策略思考

2018-03-13 16:51:15 C114中国通信网
A A
0 前言本地传输网是本地网内各类业务接入、传送承载的基础网,包括本地传送网(核心汇聚层传输系统)、本地主干光缆、管道、基站 室分等业

0  前言

本地传输网是本地网内各类业务接入、传送承载的基础网,包括本地传送网(核心汇聚层传输系统)、本地主干光缆、管道、基站/室分等业务接入(也有运营商宽带/大客户业务接入全部包含在内),本地传输网(不含宽带及大客户)网络投资占比约20%,宽带接入、大客户网络投资占比15%~18%。本地传输网/宽带接入投资中管线投资占比均超过70%以上,由于网络整体建设思路差异不大,国内各运营商间专业投资占比基本接近。

本地管线虽然投资占比最大,但是资源管理复杂,几乎全部依赖人工进行管理,资源的准确性差、资源质量好坏很难掌握。近年来出现的IODF、RFID识别成本高,也需要人工录入管理,推广困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无源设备的管理问题,投资效率、质量要靠各层级人员来负责,是个“老大难”问题。

网络层级化是运营商电信级网络建设的必然选择,保证了网络的稳定、高效、维护界面清晰、易于管理,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的僵化,在设备性能、技术逐步实现跨界跨域情况下,部分设备功能存在一定的重叠,扁平化程度低,随着业务量的爆发式增长,投资效率无法进一步提升。

互联网公司是依托运营商的网络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早期的互联网应用逐步向云计算、云接入、云通信等发展,业务分布越来越广,数据量呈指数级别增长,部分OTT甚至已经开始建设自己的骨干传输网络。互联网公司在网络建设时没有普遍服务义务的羁绊,表现出了较高的投资效率,业务质量优化和成本效益相结合,网络安全通过云化、备份等方式解决,而且在网络的SDN化方面表现积极,推动网络的智能化。相比较而言,运营商“重资产”的网络建设思路投资效率低下,通过借鉴OTT公司“轻资产”的建设模式,在保证网络适度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投资效率、提升竞争能力,是本地传输网发展建设必须考虑的因素。

1  基础网络架构是本地网络稳定发展的基石

通信网络正在从“人人通信”向“人物通信、物物通信”发展,网络连接的领域、分布越来越广,网络控制正在逐步向云化、集中化发展,作为业务收敛、接入的主体,从数量有限的几个核心枢纽节点到数以万计的末端业务接入点,需要高效的收敛手段提升业务的接入效率。在2G/3G时代,业务收敛组织比较随意,网络可扩展性差;4G时代,随着移动SDR、BBU集中、RRU拉远/级联等多种技术手段的应用,配套建设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时,固网采用PON技术的FTTH接入模式广泛推广,单GB建设成本持续优化。基于此,中国联通在2013年提出了适应本地网络稳定、长期发展演进的基础网络架构思路,在光缆建设“分层分区”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汇聚节点、综合业务接入点在网络中的地位,提出“三点两面”的目标网规划思路。

本地基础网络架构全面梳理了本地网内各类网络的组网模式,明确了城域网BRAS/SR承载网一级汇聚节点等应部署在汇聚机房,OLT、BBU集中点原则上围绕综合业务接入点进行建设,强调了光缆建设、系统建设、设备布局应围绕架构节点的建设思路,多专业协同大力推广RRU级联拉远模式节约投资。经过3年的建设,到2016年底基础架构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一是网络稳定性大大提升。汇聚机房自有率提升30%以上,综合业务接入点建成率超过95%。二是城区主干光缆基本完成覆盖,实现了城区业务的快速接入响应,接入距离、接入单站造价均下降超过50%。

本地基础网络目标架构的提出在业界获得了强烈的反响,目前国内几家运营商都在向基础架构靠拢。基础架构在满足业务最后1 km快速接入的前提下又保证了网络的稳定性,架构形成后可以较好地兼容5G网络部署和DC化布局。根据网络DC化布局目标,通信云预计会采用三级架构,即区域DC、本地DC和边缘DC,其中边缘DC的定位和汇聚机房定位完全契合,条件较好的综合业务接入点可以作为5G CU下沉机房使用。

根据测试,4G、5G网络BBU池组化的效率在7~10个站集中情况下基本达到理想效果,结合BBU池组化的发展演进,每综合业务接入点收敛10个左右的基站是比较合理的(和本地基础网络架构制定目标一致),如果5G移动网目标站址数为120万左右,那么目标综合业务接入点机房保持在12万左右即可,对于机房条件好管线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以进一步扩大收敛范围,总的来看,除城区个别区域需增补综合业务点机房外中国联通本地基础网络架构规划的目标基本可以满足5G承载需要。

2  从业务承载效率出发,多专业联动推动传送     承载网络的扁平化

中国联通于2013年正式启动了面向未来可运营的新一代网络架构体系研究,目前正展开网络架构重构,传统网络架构正在向IT网络架构靠拢,并逐渐向轻资产转型。作为基础承载网络的传送网,要从传统的基础网络向业务网络转型,要从面向网络运行向支撑客户需求转变,要从面向设备维护向支撑业务运营转变,相比于其他业务网而言,传送网转型难度更大、过程更复杂、更漫长,同时在转型过程中还要做好各类业务的综合承载,不能影响到业务发展。为加快推进传送网网络轻资产化,更好地满足业务承载和业务发展需要,传送网专业在现阶段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推动传送承载网扁平化,简化运维,提高效率

由于IPRAN、本地CE等网络建设管理、维护分属不同专业、不同部门,造成现有传送承载网络结构仍较为复杂,存在多张网并行的情况,使得移动回传业务接入的层级较多,存在多跳转接、跨域复杂互通、投资浪费等问题,承载效率低下。通过对单个3G/4G用户流量流向的分析,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单条业务最多达到了10跳(IPRAN网络3跳、本地CE网2跳、B网3跳、省会CE网络2跳)、经过了4个自治域,除了造成大量的背靠背端口资源浪费外,还带来如下影响:

a) 数据路由器转发处理带来的时延增加。

b) 网络故障点过多,网络安全隐患增加。

c) 维护设备种类过多,维护难度增大、维护成本高。

d) 业务端到端开通、调度难度大。

e) 网络建设总成本TCO过高。

随着LTE基站规模的迅速增加、2I2C业务的快速发展,移动回传网络带宽需求大幅增长,互联端口由早期的10 Gbit/s颗粒逐步提升至100 Gbit/s颗粒,现有承载网络的结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加快传送承载网络的扁平化已迫在眉睫。

承载网络扁平化应以简化网络层级、优化网络结构、打造极简网络为目标,各本地网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尽快完成。扁平化过程中,应在保证适度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设备和端口转接,建议对本地的IP设备进行融合,包括IPRAN网络、IP承载B网、IP承载A网、本地CE网络(移动综合承载CE网络、IMS CE网络、RAN CE网络、移动电路域CE网络、移动分组域CE网络等),融合后的网络应定位于本地范围内多业务统一承载的综合承载网络,并与骨干IP网唯一出口连接,使得各类业务能在网络中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端到端发放,现网本地CE的业务应做好优化,并逐步将业务迁移至统一的综合承载网络。

2.2  加快推进传送SDN化

基于IP+光的超宽网络承载环境是传送网SDN的目标技术架构,IP层和光层协同,优势互补,共同构建高性能、低成本的承载平面。通过对IP设备与光设备信息的统一管理和集中控制,可实现多层网络乃至全局资源的统一调度和流量的灵活分流,大大降低了核心路由器转发压力,IP层扁平化和光层的最短路由保证了业务时延最低,并发挥IP层和光层保护各自的优势,协同提高网络可靠性,达到资源效率和可靠性要求的平衡。在具体方案实现上可有以下2种方式。

a) 根据IP网流量流向,推动IP网结构扁平化,流量大的局向通过OTN光层转发。目前大客户专线、部分网络游戏对IP网的转发时延要求越来,影响时延的最主要因素是IP网结构、光缆网结构,IP网结构的逐步扁平化、MESH化是减少时延的最优方案,IP链路通过直达的OTN波道承载,OTN系统应选择最短的光缆路由。另外,IP层的逐跳流量转发也会带来光接口资源的浪费。因此,IP网结构规划应充分考虑光传送层路由和结构,通过联合规划制定最优方案,保证一定流量收敛效率的基础上尽量扁平化IP网络,核心路由器流量转发仅需考虑节点/链路故障下的迂回保护,节约总体承载投资和运营成本。

b) IP设备和光设备协同,功能去重减少光接口,即路由器提供OTN的彩光口,传输设备只提供波长调度/信号放大等线路功能。该方式对每条业务可以省去4个客户侧光接口,将大大降低设备的功耗和占地面积,所有的光纤连接调度都通过光层ROADM网管自动完成,可大大降低维护成本,该方案也是传送网SDN化的最终目标。目前仍面临着跨层面间告警传递、跨层协同器、彩光口不同厂家互通等技术难题,推进难度较大,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