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直流工程线路
全线贯通
11月22日10时33分,随着广东境内26标段B245#-B252# 放线段最后一相导线到位,历时586天、在3万多名参建者的共同努力下,世界上海拔最高、距离最长的±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滇西北直流工程线路全线贯通,这是该工程建设进程中的又一标志性节点。
滇西北直流工程是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12条重点输电通道之一,也是国务院保证经济“稳增长”重点工程,计划于2017年年底具备送电能力。该工程直流线路全长1953公里,西起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途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区、53个县区,东至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滇西北直流线路是南方电网建设史上输电线路最长、交叉跨越最多、青赔拆迁规模最大、协调最难的工程。交叉跨越数量是南网电网在建工程之最。工程线路沿线跨越电力线路、公路、铁路及通航河流等数量高达3032条次,其中跨越500千伏线路就有55条,220千伏124条,还有其它线路155条,中间还跨越广深铁路、广深港铁路,还有京九、沪昆等高速铁路。
滇西北直流工程线路进入到经济繁华、寸土寸金的珠三角地区,除了跨越众多电力线路、公路、铁路、河流之外,还有跨越很多乡村,特别是广东的惠莞深三地的拆迁量非常大。全线拆迁量15万平方米,26标就占了74%,拆迁量达到了11万多平方米。
作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12条重点输电通道之一,滇西北直流工程的建设不仅可提高西部澜沧江上游电能外送能力,还可缓解珠三角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有力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工程投产后,按照每年送电约200亿千瓦时计算,珠三角地区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64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16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2.3万吨,可有效缓解珠三角地区环境压力,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巨龙在野
2017年十月,央视纪录片《中国建设者》第四集“巨龙再野”详细的介绍了南方电网滇西北直流工程,该纪录片从滇西北直流工程换流变压器运输、换流站抗震挑战、设备毛刺检查、无人机架线、高空巡线等多个不同视角,记录了南方电网滇西北工程建设的历程,呈现出工程建设者们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跟随央视的脚步,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这振奋人心的纪录片!
这一路,他们经历了什么?
要把特高压的电力
从云南输送到2000公里外的深圳
需要有澎湃动力的“巨型心脏”
这种“心脏”极其精密!
30多个“镖师”押运着它
从江苏出发
经历河运、海运、火车、公路运输
云南,大理,海拔3200米
一个月,辗转4429公里
才把价值8000万、接近300吨的的“巨型心脏”运到人烟罕至的大山深处!
把换流站建在地震带上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亲历者:“在建设过程中间,在周边地区还发生了两次地震,其中一次还能明显地感觉到:床在晃动。这是事实,真的!”
但逆天的中国工程师告诉你:一切皆有可能!
往地下打一个30米深的洞
浇注进钢筋笼和混凝土
给换流站装个“腿”!
工程师们一共往地下
扎了2617条这样的“腿”!
这个“超级地基”够稳吧?
曾经也是小鲜肉
而今已成老腊肉
这些精密仪器
都将经过800千伏电压的考验
1毫米的破损、毛刺都可能导致短路 放电
后果将是这样
所以
所有核心设备的带电表面都要保持光滑
头发丝细的毛刺都不能有
工程师们甚至要爬进
直径不到50厘米的金属管里
检查里面是否有毛刺
“手是我和设备交流的一个纽带,所以你看我们的手都是……”
▲“虽然都是读大学毕业的,感觉像种田出来的一样。因为长期接触的这些金属粉末或者是一些化学品或者油审的,还是会有一些侵蚀。”
▲“以前也是小鲜肉,在现场干久了,基本上都是老腊肉了。”
绵延2000公里的电线架设
4320座铁塔,是怎么架起来的?
▲这是要架设的特高压电线。
▲在天空中看起来细如发丝,实际直径有3.6厘米粗。一根1000米长的电线,重量达到2.4吨。
188吨的电线,如何翻山跨河?工程师们又有哪些战无不胜的“架线利器”?
▲答案是:飞塔架线,无人机来帮忙!
铁塔是会动的,晃起来更怕了!
空中的电线
同样不能有一点损伤或毛刺
工程师们还要爬上百米高的塔检查
▲170多斤的叶凡,一直被大家戏称作“小胖”
他竟然说:从第一次登塔开始,就觉得自己进错了行业……
▲“铁塔不是你们想象的很坚固,它是会动的,晃起来更怕了!”
整整训练了3个月,“小胖”才克服了恐高。
他们是中国的“蜘蛛侠”!
3800米海拔
人和山都在云中
在高空的电线上走钢丝
如履平地!
将近2000公里的电线
每一寸都要这样检查!
▲“那个导线你走上去它有一个震动,当你走上去的时候它有一个震动,你的脚一踩下去,正好碰上导线在震动,就有可能踩不稳。”
▲这样的画面,好惊险!
▲看看这一组高空分解动作,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了!
▲有惊无险!南网蜘蛛侠,好样的!
▲上下塔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为了节省时间,线路工一般都是早上上塔,傍晚才下来。一起来看看这些“蜘蛛侠”们在高空如何就餐~▼
如何小憩一会儿~▼
▲在高空困了累了,就是这样打盹的……心疼了么?
编辑/龙瀚
通讯员:李品 黄海 杨惠平 陈海东
部分内容综合自@央视科教
(来源:南网50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