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公用事业。经过多年发展,现代电力生产和经营管理都已具备高度网络化、系统化、自动化的特征,以网络、数据库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渗透到电力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迎战考验期
2008年,电力行业经历了一个十分不平凡的时期,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到5月的汶川大地震,再到8月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既要确保电力行业、尤其是涉奥单位的信息网络安全,又要确保不发生由网络远程攻击所引发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在这种情况下,电力行业认真贯彻国家的决策,按照“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忘我工作,顽强拼搏,保证了信息网络安全稳定运行和信息的畅通传输,圆满完成了电力行业奥运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的各项工作任务,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意识、技术防护措施、管理水平、应急能力都有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提高。
总体来说,电力信息化的基本现状如下。
基本建成了电力信息基础设施
电力信息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发展,以高速电力通信网为基础,形成了覆盖各电网企业的国家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和信息网络。电力通信网已发展成为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等多种传输手段并用的干线通信网络,基本覆盖了发电、输电、配电等各个环节。
发电集团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在不断加大投入,使通信和信息网络基础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发电集团利用电力通信网和电信公众网的传输通道,采用安全的接入技术,分别建立了以集团公司、区域分公司为主节点的核心网络,并延展到各基层电厂的二级网络。部分网络具有基于IP的数据、语音和视频传输综合通信功能,基本实现了集团公司内部各单位的互连互通和信息共享。
自主创新取得突破
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自主开发,电网自动化领域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领先国际,自主研发的能量管理系统等关键控制系统已在我国电网调度系统中得到应用;SG186等多个应用系统平台、电力信息安全专用装置已基本开发完成,并广泛投入使用。电力行业信息产业化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
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在电监会的领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电力信息安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一是建立了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制,落实了信息安全责任;二是初步建立了电力行业信息安全法规建设,使信息安全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开展了以关键网络安全防护为主要内容的电力行业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四是完成了首批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
电力信息化三大转变
从生产自动化向管理信息化转变
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早,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展了生产自动化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开展了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由于电力生产特别强调安全性和稳定性,电力企业比较重视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而忽视在业务管理中的应用。随着参与市场竞争程度的加深,电力企业,特别是发电企业,已经开始从建设传统的办公自动化(OA)、管理信息系统(MIS)等逐步转向重视业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建设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资产管理(EAM)等系统的阶段。
从信息资源收集向信息资源应用转变
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电力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经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引进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设备,配备了大型的数据库系统,并按照设备的规模档次、地理分布、信息共享等要求将各种硬件设备连接在一起。
电力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基本建成,下一步就是考虑用什么样的“车”,以及“车”上载什么样的“货”的问题。电力企业的信息资源数量众多、来源广泛,搜集、处理、运输、应用等过程需要统一、全面的管理。电力企业要以获取的信息为原料,经过共享、集成、开发和再创造,形成满足企业需要的信息产品,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支持。
从辅助管理向提升经济效益转变
发电企业是一种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产品即产即销的特殊企业,信息化是管理好这种特殊性质企业的必要手段。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电力企业不仅仅要提高自己内部的管理水平,加强计划、经营、生产、财务等环节管理,更应该以经济分析和成本管理为目标,在对大量生产、经营、交易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和控制的基础上,应用最新技术和分析方法,实现生产经营指标动态分析、投入产出比较、报价方案评估选择等功能。
电网公司和发电企业齐头并进
在电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实施了“SG186”信息化工程,目的是构筑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建成适应现代化管理需求的八大业务应用与六个保障体系,力争使公司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全面推进信息化。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信息化工作在效能、效益、效率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在 2008年抗冰抢险和抗震救灾工作中,准确的信息传递、资源调度和信息收集发挥了重要作用。
迎战考验期
2008年,电力行业经历了一个十分不平凡的时期,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到5月的汶川大地震,再到8月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既要确保电力行业、尤其是涉奥单位的信息网络安全,又要确保不发生由网络远程攻击所引发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在这种情况下,电力行业认真贯彻国家的决策,按照“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忘我工作,顽强拼搏,保证了信息网络安全稳定运行和信息的畅通传输,圆满完成了电力行业奥运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的各项工作任务,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意识、技术防护措施、管理水平、应急能力都有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提高。
总体来说,电力信息化的基本现状如下。
基本建成了电力信息基础设施
电力信息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发展,以高速电力通信网为基础,形成了覆盖各电网企业的国家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和信息网络。电力通信网已发展成为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等多种传输手段并用的干线通信网络,基本覆盖了发电、输电、配电等各个环节。
发电集团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在不断加大投入,使通信和信息网络基础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发电集团利用电力通信网和电信公众网的传输通道,采用安全的接入技术,分别建立了以集团公司、区域分公司为主节点的核心网络,并延展到各基层电厂的二级网络。部分网络具有基于IP的数据、语音和视频传输综合通信功能,基本实现了集团公司内部各单位的互连互通和信息共享。
自主创新取得突破
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自主开发,电网自动化领域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领先国际,自主研发的能量管理系统等关键控制系统已在我国电网调度系统中得到应用;SG186等多个应用系统平台、电力信息安全专用装置已基本开发完成,并广泛投入使用。电力行业信息产业化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
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在电监会的领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电力信息安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一是建立了电力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制,落实了信息安全责任;二是初步建立了电力行业信息安全法规建设,使信息安全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开展了以关键网络安全防护为主要内容的电力行业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四是完成了首批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
电力信息化三大转变
从生产自动化向管理信息化转变
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早,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展了生产自动化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开展了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由于电力生产特别强调安全性和稳定性,电力企业比较重视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而忽视在业务管理中的应用。随着参与市场竞争程度的加深,电力企业,特别是发电企业,已经开始从建设传统的办公自动化(OA)、管理信息系统(MIS)等逐步转向重视业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建设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资产管理(EAM)等系统的阶段。
从信息资源收集向信息资源应用转变
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电力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经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引进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设备,配备了大型的数据库系统,并按照设备的规模档次、地理分布、信息共享等要求将各种硬件设备连接在一起。
电力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基本建成,下一步就是考虑用什么样的“车”,以及“车”上载什么样的“货”的问题。电力企业的信息资源数量众多、来源广泛,搜集、处理、运输、应用等过程需要统一、全面的管理。电力企业要以获取的信息为原料,经过共享、集成、开发和再创造,形成满足企业需要的信息产品,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支持。
从辅助管理向提升经济效益转变
发电企业是一种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产品即产即销的特殊企业,信息化是管理好这种特殊性质企业的必要手段。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电力企业不仅仅要提高自己内部的管理水平,加强计划、经营、生产、财务等环节管理,更应该以经济分析和成本管理为目标,在对大量生产、经营、交易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和控制的基础上,应用最新技术和分析方法,实现生产经营指标动态分析、投入产出比较、报价方案评估选择等功能。
电网公司和发电企业齐头并进
在电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实施了“SG186”信息化工程,目的是构筑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建成适应现代化管理需求的八大业务应用与六个保障体系,力争使公司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全面推进信息化。通过两年多的建设,信息化工作在效能、效益、效率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在 2008年抗冰抢险和抗震救灾工作中,准确的信息传递、资源调度和信息收集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