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交易

请登录

注册

物联网:两化深度融合的“内动力”

2013-11-12 10:57:28 中国信息产业网
A A
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08年3月成立起就一直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按照国务院《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推出了系列化的务实推进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具体措施。继2011年发布了《关于加
    工业和息化部自2008年3月成立起就一直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按照国务院《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要求,推出了系列化的务实推进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具体措施。继2011年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后,于2013年8月又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并特意召开全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宣贯落实。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0余家部局联合发布了10大“物联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政府部门如此频繁地出台政策扶持物联网发展,再次清晰地表明,物联网在两化深度融合中的重要性。

近日,发改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开展2014年至2016年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通知提出,通过示范工程区域试点,扶持一批物联网骨干企业,提高我国物联网技术应用水平,引导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带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同时明确支持优势服务企业通过建设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提供工业制造、农业生产、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服务,而这些物联网应用领域也是两化深度融合的领域。

两化深度融合要实现,三方面目标

笔者从企业、产品和创新技术应用的角度解读国家和部委的相关文件要求,理解两化深度融合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务实措施。纵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全文,联系“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认为两化深度融合的推进落实可依托以下“三化”的跨越:

构建智慧化的生产体系。通过工业生产的信息化融合和强化,提升工业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信息化管控,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和调度优化;沟通生产制造、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系统间的全信息化互动;通过信息化达到以质量、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安全等环节为重点的高效管控和业务协同,实现企业生产降本增效和绿色发展。

制造智能化的先进产品。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协同创新实现产品的智能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易变性形成产品快速推出、升级和换代。在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上嵌入信息化能力,可极大提升产品性能与用户体验,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也为今后开展增值服务铺垫好市场基础。智能化的产品充分应用泛在感知技术、泛在信息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空间协同技术,使智能化的产品“能说会道”。产品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可为产品的在线监测、实时诊断和维护提供重要保障,使产品的在线服务越来越现实和便捷。

形成网络化的服务环境。在企业两化融合基础上构建网络化生产性服务环境,尤其是推动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上的纵深发展,实现企业以网络化的方式来低成本提升企业采购和销售水平、营销覆盖,同时通过网络化的电子交易、物流配送、网络支付等手段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电子商务驱动的制造业生态变革、工业生产大数据集成应用。


物联网是实现两化深度融合,目标的基础

实现上述两化深度融合“三化”目标的关键基础就是物联网。因此,在工信部的“若干意见”和“专项行动计划”中25处提出并强调推动、推进、开展物联网等新一代核心信息技术在两化深度融合中的集成创新、融合发展、试验和应用示范的明确要求。物联网在我国经历了多年的蓬勃发展,已经到了可为两化深度

融合提供实用性技术、软硬件产品和示范应用的时间点,因此定格物联网是两化深度融合的“内动力”是十分准确和合适的。物联网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内动力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明:

物联网可实现工业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物联网可实现管理、产品和运营信息的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实现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同目标的产业智慧管理,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还可实现信息协同共享,从生产体系上实现“物-物”相连。工业生产体系信息化要实现从产品的设计制造、产品商用、销售服务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物联网技术正好是针对这样的需求发展和延伸起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