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3月11日下午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的内容纳入其中。
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将为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
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丰富和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厅长邓小刚表示,宪法修正案中对生态文明的表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及时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由宪法及时确认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奋斗目标。
此次宪法作这样的修改,在表述上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相一致,有利于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握规律、科学布局,在新时代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陈武也表示,此次在宪法中增加生态文明的内容,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和自信。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和渔业厅厅长蒋和生也对宪法修正案中纳入生态文明的内容谈了自己的体会。
“这次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进国家根本大法,使生态文明在宪法中确定下来,也彰显了我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担当。”蒋和生说。
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为生态环保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告诉记者,5年前,他就曾经和多位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递交关于生态文明入宪的有关提案。“5年后,宪法确立了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作为提过提案的政协委员,我非常高兴。”
回顾历史,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目标始,至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0年间,我们坚持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如今,生态文明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同被写入宪法,为生态环保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仅如此,代表委员们还认为,此次宪法修正案中写入生态文明的内容,为未来制定更全面、更细致、更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保障。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全看来,生态文明入宪意义十分重大。首先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事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生态文明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便于形成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合力,也更有利于从源头治理的角度。以绿色发展的理念更广泛地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纵深发展。
深化改革推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欢欣鼓舞之余,代表委员们也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代表委员们认为,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切实统一思想和行动,将生态环保工作有序推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宪法执行好、落实好、维护好。”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林天干建议,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后,全国人大和国务院要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体系,更要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真正使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切切实实地融入每家企业的生产和每个公民的生活中,让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代表委员们也提出,生态文明入宪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强有力的鼓舞,下一步还要加快推进地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进一步推动生态环保工作,不仅要将生态文明贯彻到社会生产的各领域,也要将生态文明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方面。
“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后,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每个人的文明程度、文化水准也不一样,必须以各种方式方法,宣传和引导公众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健康。”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周健民表示,下一步生态文明的宣传要更加具体化,让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转化成具体的法律规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让人民群众都能够积极身体力行,让全社会都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