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交易

请登录

注册

用道德资产激活校园公益一池春水

2018-03-14 08:34:59 中国青年报
A A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园里,有一家特殊的银行。银行完全由学生运营,该校全体师生、各类公益机构组织、政府单位、街道社区、爱心企业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校园里,有一家特殊的银行。
银行完全由学生运营,该校全体师生、各类公益机构组织、政府单位、街道社区、爱心企业等都可以成为银行的储户。
在这家银行,服务时长作为流通货币,储户可在银行内办理时长储存、时长认证、积分兑换等业务,也可主动发起志愿服务活动,面向所有储户开展项目众筹。
截至目前,共有2.4万名志愿者、60余支各类型专业志愿服务团队、40余个社会爱心企事业单位在志愿服务银行开户注册,银行累计存入总时长达38万小时,扶持项目超过200个。
这是地大校团委近5年来在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创新上的探索。指导老师、团委办公室主任黄蕾希望通过借鉴商业银行的基础运营模式,改造校园传统的“志愿服务协会”,搭建“志愿服务银行”,破解志愿服务难记录、服务热情难持续、服务项目难发展的校园公益“三难”课题。
模式创新,让服务时长流动起来
“如何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如何增强志愿者自身的价值认同感?”这是黄蕾一开始就思考的两个问题。
“要不就是上街卖报,要不就是一股脑儿去敬老院。”黄蕾回忆,单一的服务活动很难吸引志愿者的参与兴趣,“他们不觉得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件很光荣、很有意义的事情。”
学校哪里有需求,志愿者就被“安排”到哪里。虽然全校志愿者的注册人数众多,但活动单一,志愿者“被组织”普遍存在,志愿者自身积极性难发挥。
一次偶然机会,国外“时间银行”的概念吸引了黄蕾注意。这一舶来词意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
经过一年的摸索,2014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志愿服务银行正式揭牌成立。
志愿服务银行借鉴商业银行的组织模式,设立实体的志愿服务银行总行,推出志愿服务存折和线上志愿服务银行网站,并在院系、班级建立“分行、支行”,创建“存、取、融、增”运营机制,即面向各类志愿服务的储户提供志愿服务时长的储蓄、支取、融资、增值业务。
现任志愿服务银行总行行长、2015级经济学专业学生张文介绍,用户只需关注银行的微信服务号“志汇纪”,在线注册经后台审核即可成为银行储户,随后可在线发起或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分享心得等,将志愿服务转化为时长储蓄。“随时随地可以做志愿服务”。
去年4月,“志汇纪”平台上一场由学生自发组织的“为江豚奔跑”公益活动吸引了全校200多名跑步爱好者的参与。大学生绿色协会会长、2016级环境工程专业景一博介绍,此举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进入江豚馆,了解江豚的生存现状,为环保作贡献。
这种自发的众筹式公益活动在地大还有很多:数十个学生团支部走进东湖绿道开展环保清扫;环境学院分行为湖泊周边社区居民公布监测数据分析报告,开展环境法的宣讲;大学生绿色协会累计投放环保回收箱138个,开设绿色、推广节能环保活动,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在志愿服务银行,时长不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可以流动的资产。
“一个时长可以换取10个积分,志愿者可以用积分在积分商城中兑换成物品或者互换相应的服务。”优秀志愿者代表、大四学生李敏解释,虽然时长是固定的,但志愿服务的类别不同,时长相同,获取的积分却不同。“志愿者参加重大活动可换取双倍积分甚至多倍积分”,这就激励了志愿者的参与热情。“送绿植、高数辅导一小时、自行车免费维修一次……都可以通过志愿者的积分来兑换。”
大数据技术将志愿者地域分布及性别组成、身高体重分布、志愿活动类型比例等信息整合,挖掘出数据的潜在价值,激发志愿服务更多活力。
“大型活动需要一些礼仪的志愿者,可能对身高、体重有要求,我们在后台利用大数据看出符合这个身高体重范围的人数,从而预估能招募到多少志愿者。”银行新媒体中心工作人员、2016级的葛嘉程介绍,“我们也会参考后台活动类型的数据分布,看出志愿者参与哪些活动多一点,后续开展活动就会有借鉴。”
资源整合,打通学校与社会之间壁垒
“银行相当于一个志愿服务资源的中转站,所有志愿者都可以拿到第一手信息”,张文认为,志愿服务银行一大的优势在于,将校内外零散、同质化的资源整合,进行集约化管理。
银行旗下的“‘花蕾筑梦’留守儿童成长助力计划”就是一个缩影。
启明星盲校支教团、山中花儿爱心助学团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专业性支教团队聚集在“花蕾计划”中,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目前,“花蕾计划”已经覆盖阳光助残、关爱农民工子女、扶贫开发及应急救援等领域,惠及湖北、云南、江西、广西、山西贫困地区,每年受益人数达300人。
正如“花蕾计划”负责人、2015级工程管理专业魏斌庆所言,“将力量汇成一个拳头,把影响力做到最大。”
“南望书屋”是依托于花蕾计划的特色活动之一,通过信息的互通整合,它可以清晰了解到十余个支教地的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书籍,然后系统地对当地的图书角开展赠送书籍的活动。“这样同学们平时在校园或是和社会图书资源联系的时候,需求就很明确。”
志愿服务银行在对内整合的同时,不断延伸触角,积极寻求与校外公益资源的有效对接。
“6个居民社区、30多个校外爱心企事业单位……”经过几年的探索,银行的“朋友圈”逐渐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社区居民和单位也加入志愿者的行列。
自2015年合作以来,湖北省邮科院社区分行每年假期都会组织青少年暑期、寒假托管活动。“只要需要志愿者,我们就会和银行联系。”分行主任吴东彬指出,“受益者涵盖邮科院社区所有类型的家庭。”此外,志愿者组织的节日常识普及、食品安全讲座、叶脉书签DIY制作等活动也在社区居民中受到好评。
东方航空公司与志愿服务银行合作,适逢寒暑假为地大学生提供优惠的爱心机票,温暖回家路;地大志愿者每自愿办理一张中国银行都市缤纷卡,中行武汉地大支行就会以办卡者名义为花蕾筑梦基金进行公益捐款,每张15元;中行武汉地大支行还为其提供爱心伞项目、积分兑换活动、材料印刷等物料支持。
“这个合作可以让地大的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中行的业务,互通高校和银行的资源。”中行武汉地大支行客户经理黄先生认为活动是一种双赢,他们也会对学生进行用卡安全知识的推广,在开学时举办防止非法校园贷、识别真假钞票的讲座。
正如张文所言,地大志愿服务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逐步与社会接轨。
文化传承,树立终身服务意识
自银行成立以来,每逢“12·5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一场泪水与欢笑交织的“志愿服务故事分享会”都会在地大弘毅堂举行。这是属于全体志愿者心中的“春晚”。
“千名新生志愿者宣誓”是每年分享会的固定节目,“希望新生从中获得仪式感,更好地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张文感慨,“会场上响彻大家的宣誓声和激昂雄壮的音乐,那场面太有感染力了!”
分享会上,“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绿色协会”等专业志愿服务团队的优秀杰出代表会用图文并茂的宣讲,与志愿者们分享他们刻骨铭心又引以为傲的故事。张文介绍,“使这些新生志愿者对他们的活动产生认同,同时感激发志愿者们去加入团队,甚至作为这些团队精神的传承者。”
受分享会上学长学姐们的感染,资源学院13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高梦天如今是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名成员,在云南省楚雄市龙江中学支教半年左右。
“今年是研究生支教团在这个学校支教的第十二年了,这就是一种不断的传承。”高梦天介绍,很多孩子都是从初中部直接升学上来的,所以有时候会直接问他“老师,您认识谁谁谁吗?”“我说认识啊,都是之前在学校里对我提供过很多帮助的学长学姐嘛。很亲切啊,跟这些孩子们都没有距离感。”
可喜的是,这份支教传递出去的爱,在2017年的秋天,开出了花。
在地大2017级新生中,计算机学院的王静是研究生支教团在云南支教点从教11年以来首位考上地大的同学。
“在遇到支教团的老师们之前,我从没有听说过地大,后来我开始向往地大,并坚定了报考地大的梦想。”受益于志愿服务,王静一进校就加入了计算机学院分行。
在去年的分享会上,她动情地说道:“以后我也要做一些有意义的志愿服务,将大爱传递下去。”
随着“3月·雷锋月”的到来,志愿服务银行的师生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近日,张文和同伴们每天都会聚集在会议室,商讨志愿服务嘉年华、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大赛、文化论坛等系列活动的具体流程。“这些活动是志愿服务文化的载体,志愿者们能从中感受到银行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黄蕾常常寄语学生,要通过银行的带动在校园中形成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
银行每两周一次开展的文化论坛,使优秀团队与志愿者近距离接触,双向交流,聚焦志愿者关注的问题。张文认为,这可以“唤醒志愿者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更好地发扬志愿服务精神。”
2014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张祖禹曾任志愿服务银行副行长,他是“志汇纪”平台开拓者之一。张祖禹认为,这种线上的平台可以将志愿服务便捷化、终身化,“凡是注册过的志愿者即使毕业、到了外地以后,也可以个人的名义发起活动,在线打卡,再计入时长,实现终身服务。”
“原本我们觉得志愿活动是一个需要人去组织、声势一定要特别大的东西。”现在拿出手机,注册审核后就可以众筹或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李敏透露,“而今志汇纪一年可以发起400多个活动供大家选择。” (雷宇 王雅兰)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