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首个利用出租车监测大气颗粒物的城市,济南已先期为100辆出租车装上了监测设备,治霾因而多了流动的“眼睛”,盲区和死角不再有,监测更加精准。
值得的关注是,目前,大气污染防治新的机制基本形成。尤其在强化科技支撑方面,去年开始实施的重污染天气成因与治理攻关专项,科研机制正式建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投资方面,我国也初步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共同支持的投资机制。
随着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参与机制的建立,大气污染治理市场也在进一步打开。与此同时,治霾不仅是财力投入的比拼,更考验着技术实力。
济南尝试精准治霾
在治霾领域,济南就通过科技创新,为数据监测提供了新思路。
经济导报记者从济南市环保局了解到,济南市出租车移动平台大气颗粒物监测项目试点于去年取得成功。首批已上线运行的百辆出租车,每3秒钟即可获得一组数据,可同时监测PM2.5和PM10两项指标,实时传输位置和监测数据,每天可覆盖95%以上的城区机动车道路,通过多车接力可实现24小时连续监测。此项目弥补了各监测站固定监测点位数量不足,为网格化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持。
“安装了车载监控系统的出租车不断在城市内移动,各个角落都能监测到,哪个地方污染物浓度高,是否洒水不及时或存在道路破损,都逃不过配备有视频拍摄系统的监测设备,可有效避免监测死角和盲区。”济南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不容忽视的是,在济南,扬尘对PM2.5的“贡献率”达到了24%,但是定点监测却无法完全抓取那些移动、突发的扬尘污染,出租车移动监测平台的出现,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出租车路线多为线性,对道路扬尘污染以及焚烧秸秆污染有很强的监测能力。
据了解,这一项目运用了山东大学和山东诺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历时两年研发出的高精度车载大气颗粒物监测系统,仪器设备基于激光检测原理,安装在出租车顶灯上,克服了高温、高速、振动、风扰、雨雪等恶劣环境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这100辆出租车,每天合计行程超过2.3万公里,可产生120万组数据。通过与国控、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数据的比对分析,技术人员可进一步判断相关区域污染源监管是否到位,指导精准治理,并对区县、街道办及路段进行统计排名,为治理考核提供技术手段。如此一来,联网数据为精准治理提供了依据。
此外,利用出租车移动平台进行大气监测,几乎不增加人力物力,运行成本低,低碳节能。
近年来,环保产业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环境监测向智慧环保迈进。来自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的预测称,2018年,以提供智慧地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智慧环保将加速发展,政府迫切需要有效减排的综合解决方案,咨询、监测、监管、减排、达标规划为一体的整体方案将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而监测企业将进一步转型,强化数据挖掘,数据系统服务方面的能力。同时,伴随着环境监测项目的综合化、大型化,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创新商业模式的应用将会进一步落地。
市场重点向非电行业转移
随着环保税、排污许可制等政策法规的不断加码,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正持续释放市场空间。业内人士预测,2018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有望超过7万亿元。
据李干杰透露,过去五年,仅中央财政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整个投入就超过600亿元,达到633亿元。
不容忽视的是,除了财力投入,治霾更离不开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在数据监测领域如此,在环保治理环节更是如此。
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总经理范贤平在此前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透露,随着电力行业环保治理的不断推进,在山东,电力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已几近饱和,对第三方企业而言,市场的重点正向非电行业转移。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在过去5年中,我国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在钢铁和煤炭两个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燃煤火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达到7亿千瓦,占比达到了71%。
然而,环保治理市场重点由电力行业向非电行业转移也带来了现实的技术难题。
“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主要是对烟气进行处理,而非电行业的排放成分复杂,改造要从整个系统入手,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会更加复杂。”一家环保企业负责人向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这就要求环保治理企业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的个体逐一问诊,拿出解决方案来。
在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亦宁看来,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他表示,要落实和完善支持企业创新投入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大企业牵头承担重要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