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自谦正在准备一顿家宴:从红色塑料袋里取出一条微山湖四鼻孔鲤鱼,刮鱼鳞、去鱼鳃、掏内脏、改花刀,三下五除二收拾好后,他顺手把案板上的鱼鳞、鱼鳃、鱼内脏等垃圾收到装鱼的红色塑料袋内,走到大门外,将垃圾倒入一个绿色的桶内,把红色的塑料袋揉成一个团,顺手投进了旁边一个蓝色垃圾桶。
如今,江苏徐州沛县安庄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放着两个垃圾桶,一蓝一绿。“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垃圾分类,也不知道怎么分类,反正都是垃圾,就扔到一个垃圾桶里。”老孙说,去年6月,村里推广垃圾分类,每家每户发了一蓝一绿两个垃圾桶和如何分类的宣传彩页,房子的外墙上还多了些如何分类的漫画。自打推广分类后,老孙房子里也搁了两个垃圾桶,一个在厨房,专门用来装烂菜叶子等垃圾,另一个在客厅,用来装糖纸、塑料袋等。因为筹备家宴,家里绿色的垃圾桶明显比平时满得多,但见老孙笑嘻嘻,“这可是好垃圾,能换水舀子、洗衣粉哩。”
早上不到7点,刘凤雪和同事坐着一辆垃圾车开始在安庄村等4个村的垃圾固定收集点收垃圾。电子秤刚从车上搬下来不久,村民孙保霞就提着两包垃圾走过来,先递给刘凤雪一个小本儿,再将垃圾交到刘凤雪同事手里。同事打开黑色的塑料袋,来回抖动了一下,上下翻看一遍后,说了声“合格”,然后放到秤上,“6斤7两。”刘凤雪随即将这个数字记在了孙保霞的小本上,随着同事将称过秤的垃圾倒入身旁的垃圾车里,刘凤雪又用计算器按了一通,“婶儿,上半个月到现在,你家已经交了32斤,累计32分了,可以领一包洗衣粉了。”孙保霞拿着小本儿来到安庄村垃圾分类处理中心,笑呵呵地领走了一包洗衣粉。忙活到上午9点半,刘凤雪和同事在安庄村收集到“合格”的生活垃圾320余斤,同时发出了6包洗衣粉,一个水舀子,5把垃圾袋。刘凤雪也遇到过不合格的垃圾,“就是那些没分类的,直接没收,运到垃圾焚烧厂去,不给积分。”
刘凤雪收来的垃圾就近运到了安庄垃圾分类处理中心,交给了管理员唐金雪。老唐先在一个四四方方的水泥池底部铺上一层草席子,然后再将这些垃圾倒在草席子上,“这叫发酵池,利用屋顶上的太阳能集热器收集热量,让这些垃圾发酵,从而变成可以种植蔬菜瓜果的有机肥,好几个大公司都抢着要哩。”
沛县的农村垃圾分类搞了半年多,老唐的记账本也写了10多个,随便打开其中一本,上面写着:孙自谦,交垃圾110斤,换垃圾篓两个;徐方山,交垃圾115斤,换水舀子一个。“水舀子发出去170个,垃圾篓发出去2840个,蚊香120盒,洗衣粉800袋,毛巾100条。”老唐翻着账本说,村里老年人多,一听说积分可以换奖品,积极性都高。
下午5点,老唐将此前已经发酵好的有机肥装进了塑料编织袋存了起来,烘干后就可以给农田施肥了:“这垃圾越来越是个宝啦。”
“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已经在沛县农村建立起来,实现了垃圾不落地。沛县城管局副局长文晓东告诉记者,全县已建成13个生态处置中心,日处理农村可堆肥垃圾能力达136吨,年消减农村生活垃圾量约5万吨,生物降解成有机肥近1万吨,全县15个镇全部进入国家生态乡镇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