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长白山的人,一定会被它的神奇、神秘所震撼。
长白山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座生态天堂。它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拥有中国最大的红松母树林原始群落、稀缺的苔原生态系统,是北半球同纬度带上原始状态保存最完好、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是全球稀有的地质环境监测地、自然博物馆和天然物种基因库,被列为“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的地理概念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单是纳入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就有近2000平方公里。对长白山的生态保护有其复杂性,涉及的是对整个长白山生态系统的保护。而这里,恰能引发我们对生态系统保护边界的思考。
在笔者看来,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是没有边界的。这种保护不应该有学科边界,不分管理机构,不分保护区内外,甚至是不分国内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而长白山近年来管理模式的改变,深刻贯彻了这一理念。首先是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和管理机构的责任边界。现实情况中,研究山的人和研究水的人,研究林的人和研究草的人往往不是一拨人;甚至在过去,管理这些资源的人也不是一拨人。也很难想象,怎样庞大的机构才能可能把所有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能集中实现。但在自然界,山水林田湖草却是作为相互影响的系统存在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如今,长白山的生态系统保护正在突破学科的界限和管理责任的边界。
其次,生态系统的保护还要突破保护区的界限。据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库介绍,长白山在处理保护区的主核心区与邻区的协调关系上,就遇到过一些困难。2015年4月1日全面禁伐之前,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各个施业区内,是可以根据数量进行间伐的。这就导致了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孤岛化问题的存在:保护区内郁郁葱葱,保护区外略显稀疏。而按照长白山目前的规划,建立长白山‘大保护’的生态格局就是要突破保护区内外的界限。
最后,生态系统的保护也没有国内和国外的界限。从长白山的情况来看,长白山位于中国和朝鲜的边界,对其的保护需要开展跨国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跨国界的协调联动等。放眼全球,包括气候变暖、海洋塑料污染在内的环境问题也突破了国家界限。从这个角度来说,全球面临的任何一个生态和环境问题都需要各国齐心协力来解决。在全球环境问题面前,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长白山只是一个缩影。生态系统是相互作用的生命共同体,对其保护也应突破学科之间、保护区内外和国家内外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