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交易

请登录

注册

福建:“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2018-05-07 09:37:33 中国环境报
A A
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40年来,福建省发扬爱拼会赢、敢闯敢试的精神,矢志不渝地推进改革开放,唱响了雄壮激扬的新乐章,福建特色的发展之路令人瞩目:2017年,福建全省生产总值达3 22万亿元,增长8 1%;

福建:“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改革开放前沿的厦门,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

福建:“绿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漳州南靖把特色农业与乡村游有机结合,奏响田园新乐章。

这里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

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40年来,福建省发扬爱拼会赢、敢闯敢试的精神,矢志不渝地推进改革开放,唱响了雄壮激扬的新乐章,福建特色的发展之路令人瞩目:2017年,福建全省生产总值达3.22万亿元,增长8.1%;

这里是生态文明的试验区。

沿着生态省战略擘画的路线图,历届省委省政府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传承接力,生态优势已成为福建省最具竞争力的优势:2017年,福建省再一次交出了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全优成绩单,森林覆盖继续领跑全国。

打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的固有思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以“机制活”为牵引,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遵循和方向,让“绿色引擎”不断释放出引领发展、造福民生的雄浑力量。

八闽大地,“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的发展新格局已然形成。

突破体制机制“天花板”

在改革创新中开创新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作为中央批准最早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措施灵活的两个省份之一,时代赋予了福建省这片土地在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中发挥排头兵作用的使命。

加强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从早期的“GDP挂帅”到“环保问政”,再到“绿色政绩”,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始终保持绿色发展方向,把绿色发展纳入整体轨道,奋力开创绿色文明发展新路子。

早在2000年,福建省就率先提出生态省建设的战略构想,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从生态省建设构想,到2014年福建省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2016年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人民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传承接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落实到每一座青山、每一条绿水、每一片蓝天、每一座民居和村落上。

以机制活为牵引,福建省率先在全国成立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省长为常务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率先在全国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率先在全省经济运行分析会上把环境保护作为季度督察的重要内容,推动环保问题的解决。

打破唯GDP论英雄的旧观念,福建省积极推动绿色布局。早在2014年,就率先取消了永泰等34个限制开发区域的GDP考核,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让各地切实把“绿色”摆在更加优先的位置。

2016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出台后,福建省不断加码发力,一系列生态文明改革任务不断加快落地:

在沿海的厦门市和内陆的武夷山,探索将生态产品生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 “沿海样本”和“山区样本”。

通过环保垂管改革,进一步破解了一些地方经济增长压力对实现环保目标的干扰,更加有力督促地方党政领导扛起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同时,福建省还以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开展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推进多规合一,让“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难题迎刃而解;通过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GEP核算等试点工作,用制度手段破解个别地方领导干部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带来的弊端,让“生态美”成为福建省永续发展的优势。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实干担当中彰显新作为

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是持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福建省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要抓手,护航高质量的发展,将民众获得感提升到新高度。

从“毛细血管”入手,以小河净促大河清。福建省专门出台《福建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年)》,并探索建立了有专人管理、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四有”管护新机制。去年和今年,福建省委省政府还连续两年把小流域治理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强力加以推进,八闽大地河畅、水清、岸绿的图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为有源头活水来,福建省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计划,推进工矿企业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综合整治等10个方面治理,按照国家“水十条”要求完成六大行业清洁化技术改造。福州及厦门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17年,福建省国家“水十条”初核属于优秀等级,全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达标率99.2%,位居全国前列。

把“清新福建”的金字招牌擦的更亮,福建省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实施空气质量联合监测、协同会商、交叉执法等措施,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性、有效性。重点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清洁能源推广、工业源治理等工程项目。完善石化、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企业清单,完成700多个治理项目。加强对火电、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行业脱硫脱硝运行的日常监管,落实环保电价、绩效考核等政策措施,促进稳定达标排放。2017年,福建省超额完成国家“大气十条”的目标任务,“大气十条”终期考核为优秀。厦门、福州两市在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行中分列第4和第5位。

率先出台体现福建特色的《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在南平、龙岩等地启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在全省探索形成危废管理的“四层六有四查四看一公开”模式。持续实施危废污染防治工程包,实行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政策。

以环境执法筑牢八闽生态环境的铜墙铁壁,福建省以责无旁贷的责任与行动,当好“清新福建”的神圣守护者。通过昼查与夜查、晴天查与雨天查、上班日查与节假日查、驻点督查与机动巡查、面上排查与重点突查相结合,采取“四不四直”“分区划片、重点蹲守、昼夜结合、工休错时”“杀回马枪”“顺藤摸瓜”等战术,查处一大批违法排污案件。2017年,全省查处案件数量8891起,处罚金额2.46亿元,比新环保法实施前的2014年增长419%。

同时,把“互联网+”与“生态+”有机融合,打造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初步构建环境监测、环境监管和公众服务三大信息化体系,用科技手段守护碧水蓝天。

锻造绿色发展“助推器”

在转型升级中迸发新活力

作为生态环境“优等生”、中国最绿的省份,福建省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的艰巨任务,也肩负着把生态资本转化为发展资本,让绿色发展成为新常态的历史使命。从东海之滨,到武夷山麓,生态优美的八闽大地,一种新的竞争力正在形成——

光学企业欧浦登选择了在顺昌县建立生产基地,而“拥有国内最好的水”是项目落地这里的重要理由。

被青山绿水环抱的欧浦登厂房,洁净度达到100级,几乎直接达到了无尘车间的要求。而且这里水质洁净,处理出来的光学玻璃,产品合格率达97%,在这家公司的4个基地中最高。如今,欧浦登和世界著名企业广泛合作,已有多个自主研发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投产。

欧浦登的故事,道出了“生态环境也是核心竞争力”的硬道理;而传统产业三钢则通过转型升级,则抒写了环境保护也能让“老树”发出新芽、长出新枝的故事。

曾几何时,谈到三钢,许多三明人的脑海中都会有一段“灰蒙蒙”的记忆。而今,环保意识已经融入到这家大型企业的方方面面,“由黑变绿”已成为三钢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三钢主动淘汰落后工艺,关停落后产能,环保投入和企业营收实现双提升:近两年,三钢环保投入5亿多元;但同时,设备运行效率也提高4%,新产生效益约7亿元至8亿元,让企业尝到了环保投入的甜头。

与此同时,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吸引新兴产业、高端人才、项目资金的强大磁场,吸引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污染少、带动力强的项目落地,让福建省成为绿色发展的新坐标。

去年2月,京东方福州第8.5代TFT-LCD生产线投产,距离其开始打桩建设仅用15.8个月,创造业界最快速度。京东方的落地不仅填补了福州市,乃至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液晶大尺寸面板的空白,也带来超80亿元的配套项目投资,有望形成千亿以上产业集群。

业随生态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推进,福建省环保产业也应运而生,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及大、从弱变强的跨越。

目前,福建省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环保产品生产、洁净产品生产、环境服务业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产业体系。印染废水、制革废水、造纸废水、城市污水、矿山废水处理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有机废气低温等离子UV光氧技术等核心技术,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涌现出以龙净为代表的除尘、脱硫脱硝,以福建新大陆为代表的紫外C消毒、臭氧发生器,以厦门三达膜为代表的膜产品开发应用技术等优势骨干企业。24家福建环保企业在国内外主板及新三板上市。

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绿色”已经成为福建省发展的最亮底色。

织就美丽家园“好图景”

在顺应期盼中释放新红利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把绿色惠民抒写在八闽大地上,镌刻在发展的旗帜中,福建省把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固树立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切身收获绿色发展带来的绿色红利。

在莆田市,当地结合东圳水库综合治理,不仅大大改善了水库水质,守住了半座城市的“生命线”;同时,在水库下游,引入生态治水的理念,以水为设计元素,结合不同的功能需求,打造多样性的水流生态及丰富水岸景观空间,一条“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景观长廊正在形成。

绿色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环境的转变,更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通过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社会得绿”“林农得利”的双赢局面正不断开启;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鼓励和推动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要好了生态,也要鼓了钱袋”。生态环境保护的推进,也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回归山清水秀,重拾乡韵乡愁,农家乐、特色乡村游等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在福州市,闽侯孔元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与上市公司春舞枝合作,采取公司+合作社+村委会的三方合作模式,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围绕花卉做文章,打造“福州的普罗旺斯”,并形成了集花卉种植、花卉旅游、花卉深加工等的产业链。美丽乡村建设,点燃了曾经寂静的乡村,游客人气持续高涨,让新近投资办农家乐的村民有了更足的信心,也吸引带动了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成为新一代农村致富能手。

在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村村都有叫得响的绿色品牌:汪前、五峰、造水的绿色工业绿色农业游,顶村、堤内的宁静山体休闲特色游;荏畲、西源的青少年户外体验特色游;隘头的温泉养生游;前格、半岭的森林峡谷与海丝文化游,绿色旅游支点杠杆作用效应明显。

福建的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

共绘社会共治“同心圆”

在凝聚合力中续写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福建省在环境保护社会共治中先行探索,构筑起横向整合相关部门环境保护的监管责任和优势资源;纵向推动形成紧密的政府、企业、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通过横向上“联起来”,纵向上“动起来”,发挥“1+1>2”的聚合效应。

在率先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基础上,福建省又出台了《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通过划定环保“责任田”,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落细。

同时,借力中央环保督察、省级环保督察,进一步夯实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环保责任,进一步筑牢八闽生态环境的铜墙铁壁。

而在企业层面,市场规律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企业环保理念的转变。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险等市场杠杆,通过鼓励和倒逼相结合,让尝到甜头的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上心”,“我要转变”“我要减排”正成为企业的广泛共识和发展主轴。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累计有1440家企业参与交易,总成交金额7.97亿元。2247家企业开展环境信用评价,初步建立起了“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而针对全省环境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也正不断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分散污染事故的赔付压力,保护污染受害者权益的新路径。

美丽福建,人人都是行动者。如今,许多人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查看当天的环境指数。从城市到乡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低碳节约、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正成为一股新风,引领着每个人的行动自觉。同时,政府层面的不断推动,也让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更深、渠道更广。手机随手拍、12369热线等已成为公众参与补齐环境短板的重要途径。

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福建省扬弃了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让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的新路正越走越宽。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