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二层小楼,静静坐落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波航乡的大山深处,小楼四周的围墙上绘满地震宣传画。这里是白占孝工作的湟源地震台。
虽然已过立夏,青藏高原依旧寒风袭人。晚上10点,台站一楼办公室的灯还亮着,白占孝坐在电脑前认真检查每一分钟的波形数据,保证每个地震分析数据都准确无误,这是他日复一日每天都要做的工作。
43岁的白占孝是青海地震局湟源地震台台长,该地震台海拔2829米,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60公里,是中国地震局基本台站之一。
青海是我国强震高发省份之一,地震构造带密布、活动断裂带强烈等诸多因素,使青海地区具有地震分布广、强度大、频度高等特点。
白占孝2007年担任湟源地震台台长后,他发现,湟源地震台里的日常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工作等存在许多不足,“地震数据的人工记录分析的错误率很高,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精准性差。”
怎样有效提高测震成绩?怎样使地震分析更准确?2008年,他自主研发了适合本系统的集纠错、编辑、上报为一体的综合软件。
“软件应用后,之前两个小时的工作任务只需半小时就可完成,且数据更为准确。”白占孝介绍,在大家的努力下,湟源地震台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10年来,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普通台站斩获多项殊荣:2008年全国地震监测预报质量评比地震观测第一名、2012年青海省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年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等。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白占孝和同事们的艰辛付出。湟源地震台人烟稀少,这里昼夜温差大,经常风沙弥漫,监测员们常年面临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挑战。
陈永花负责湟源地震台模拟水氡观测,无论春夏秋冬,每天都要定时定点取水,而这个工作,她一做就是二十几年。
“从台站到取水点来回大概要走上50分钟,有时候山里面就自己一个人,还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和呼吸声,但也没觉得害怕。”陈永花说。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陈永花就带着四个水瓶赶往取水点,在路上踢踢腿,唱唱歌,有时候小鸟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遇上下雪天,山上还会有动物的小脚印与她相伴。
与大山相伴,总得找点乐趣。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罗自浩,闲暇之余的爱好是自学日语。罗自浩说:“我觉得日本的地震预警机制很好,全民对地震的认识也比较充分。我想看看他们的地震网站,看看他们的工作是怎么做的。”
罗自浩认为,宣传是防震减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在大山深处的村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于是她在台站的围墙上精心绘制了以防震减灾为主题的科普宣传画,用简单明了的方式给大家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宣传很有必要。它可能在未来挽救一条生命,也有可能影响一个人今后的防震意识,这种影响都会慢慢积累,影响更多的人。”罗自浩说。
为了及时监测分析地震,世界上数以千计的地震台站日夜不停运转着,无数像白占孝和他的同事一样的地震监测员默默坚守在仪器旁,担当着“地球把脉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