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绿色金融报告2017》(下称《报告》)发布会暨首届中国城市绿色金融论坛5月20日在京举行。针对目前绿色产业的资金方、项目方之间不能互相匹配的情况,《报告》指出,解决问题、突破困境的关键是按绿色金融市场的规则办事,一方面要理解和尊重金融市场的大规则,另一方面也要理解和尊重绿色金融市场的小规则。
所谓“大规则”,《报告》解释,政府的债务是政府的,企业的债务是企业的,从对“政府信用、平台信用”的关注转向对“企业信用、资产信用”的考量,这就是新时代金融市场的大规则,绿色金融也要遵循这个规则。过去几年仅靠“政府背书、平台兜底”就能获得百亿级表外融资的激进负债时代已经去了。
“小规则”则是绿色金融项目的准入规则、绿色金融工具的具体规则。《报告》举例,《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列举了五大类产业,可谓具体和明确,超出这个范围臆造出来的绿色产业,则很难通过公开资本市场发行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又如,绿色信贷要关注发行方的主体信用、绿色债券的发行额度要受发行主体净资产规模的限制、绿色资产证券化特别关注底层资产的权属和现金流等等。
在介绍绿色资金运用到地方经济体系的实际经验时,《报告》指出,一方面要做好市场体系的对接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绿色产业的梳理打造。
《报告》建议,地方政府需要梳理当地最优质的可以用来吸引社会绿色资金的资源,并进行市场化的调整。《报告》鼓励地方政府与经验丰富、资金实力雄厚、具有支持地方转型的市场愿望的金融机构结成合作伙伴。“如果让金融机构协助梳理产业,打造投资产品、出具投资方案,就可以避免出现‘一拨人做方案,让另一拨人去投资’的尴尬局面,资金就更有着落,项目就更扎实。”《报告》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