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交易

请登录

注册

滴滴整改顺风车,扫清低碳共享出行“路障”

2018-05-22 15:28:14 科技日报
A A
5月16日,滴滴发布整改措施,宣布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暂停接受22点至次日6点出发的订单。这几项措施对滴滴而言都是大动作。

5月16日,滴滴发布整改措施,宣布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暂停接受22点至次日6点出发的订单。这几项措施对滴滴而言都是大动作。

三项措施对准三大隐患

5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刑科院暨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沈括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滴滴平台运营中有三个安全隐患:一是人车实时相符问题,二是在线社交内容治理问题,三是特殊业务时段选择问题。下线社交功能有助于根除在线社交内容安全隐患,人脸识别有助于实现人车相符的流程管控,暂停夜班接单有助于降低特殊生活时段的非常态运营安全风险。

记者打开滴滴出行APP,在整改后的顺风车功能下,用户需要在使用前完成注册身份验真、接单身份验真、隐私保护设置、眼见出行保护、安全百科学习和顺风出行保障等六项安全措施。其中在身份验真环节,用户要上传身份证照片,并且进行人脸识别验证。尤其是顺风车车主,按滴滴的新规要求,在每次接单前都必须进行人脸识别,而非以前只需首次识别。将当前车主与注册平台身份信息比对后,“人车不符”的车主将无法接单。

“车主人脸识别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现人车相符的实时控制,能够较好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在很多其他网络应用场景中已经有着良好的应用。”吴沈括肯定了这种做法,但他也强调:“这对于平台的个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会带来一定不便,但暂停夜间服务也是整改需要,“绝对数量上存在影响乘客搭车效率的可能性,但从生活经验来看,该时段的顺风车存在更高的安全风险,用户选择其他出行方式更为理性。”吴沈括说。

下线失控的标签和评论

使用滴滴平台的“个性化标签”功能,司机可以用“打标签”的方式评价乘客,但有些评价不堪入目。这显示了滴滴在社交服务上的企图心,也给乘客的安全出行带来风险。

不同于一般的社交平台,用户的交往集中在虚拟空间,很少衍生到线下,但顺风车不同,每一位司机和乘客都会发生即时的线下互动,毫无信任基础的社交显然存在很大风险。此次滴滴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正是对此问题的回应。今后用户使用顺风车服务时,头像可设置为外显虚拟头像,个人信息和头像仅自己可见。

但对此项变化,并不是所有人都持拥护态度。据相关媒体报道,有顺风车车主表达了对这一整改措施的不满:“以后不会再用滴滴顺风车接人了。乘客怕遇到坏人,我还怕遇到不讲理的人呢,现在性别、评价都看不到,顺风车本来就应该双向选择的。”

顺风车监管疏漏需补足

顺风车实质上属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车辆合乘行为,不同于出租车,也不完全等同于网约车。

滴滴平台采取了后台实名,前台匿名的方式。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副学部长王四新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私家车一旦进入运营状态,实际上应该接受最起码、最基础的监督,如在车内设置像出租车一样的车主信息标识牌。

本来是充分利用多余运力、低碳共享出行的顺风车,转身成为潜藏危机的问题车,从平台到监管都有疏漏。央视评论称,截至目前,尚有很大一部分城市存在管理法规的空白,这导致很多地方的顺风车在政策法规监管之外野蛮发展,需要各地政府及时出台规定予以规范。

在吴沈括看来,顺风车的问题暴露了目前多层次治理结构的功能性瑕疵。

他认为,在依法强化提升平台责任的同时,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全面积极介入,以弥补企业主体治理的能力不足,“在监管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主体准入门槛之外的业务运营监管环节,更注重事中风险处理机制和事后责任追究机制的建设与明晰。”吴沈括强调。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