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
微能网经作者许可刊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8年4月,习总书记考察长江经济带建设时特别强调:“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同时,习总书记指出:“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当前,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截然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问题,在如何看待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上表现得尤为严重和突出。无论古今中外,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水少,又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还要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解决好“人水矛盾”,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彻底摆脱水资源严重短缺、洪旱灾害频发的制约,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比世界上所有已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任务都要艰巨。但是,在“水电妖魔化”舆论影响下,《三峡大坝终将炸掉》《南水北调工程为啥不见庆功》等一些严重违背历史、违背现实、违背科学的文章,将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置于“保护生态环境”对立面,被打上“为金山银山不惜破坏绿水青山”的标签,给社会公众造成了极大误导。
“保护江河原貌,人类最好啥也不要做,让河流自由奔涌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和热爱自然”等所谓“环保”理念,实质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导入“生态愚昧”的歧途——让人类回到“靠天吃饭、听天由命”、只能被动依附自然的“原始和谐”阶段。国内外大量历史实践早已充分证明,水资源综合开发是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等出来的,而是靠科学技术和艰苦奋斗建设出来的,以水电开发为龙头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是推进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优先选择和重要支撑。
中国浙江:水电水利建设使经济社会发展摆脱了洪旱灾害频发的制约,既实现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
众所周知,浙江是习总书记最早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所在地,是当今中国生态环境优美又经济发达的代表。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浙江今日的美丽富庶并非是大自然的偏爱和恩赐,相反,因为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良”,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杭嘉湖除外)在历史上都是贫穷落后的代表。
浙江虽然多年平均降雨1600毫米,属南方多雨地区,但是天然的水资源条件却并不好:一是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丰水年降雨量高达2500毫米以上,枯水年则会不足1000毫米;二是降雨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70%的降雨量集中在梅雨和台风季节,甚至是集中在几场大暴雨中。这样的降雨特点再加上浙江“山区多、平原低、河水源短流急”的地形特征,极易形成洪灾。因为没有水库,雨后水资源留不住,几乎没有过境水量可利用,又极易形成旱灾。尽管古代也修建了通济堰等水利工程,但因筑坝技术的制约,只能依赖地形之“巧”,大多以低堰引水为主,水利工程的受益范围和程度大大受限。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大兴水利建设,目前已建成水库4300余座(总库容460亿立方米),人均库容已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与美国的人均库容水平相当。正因为有了足够的水资源调控能力,浙江才从根本上摆脱了洪旱灾害频发的威胁,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才有了基础保障。以杭州新安江水库(即“千岛湖”)、温州珊溪水库、台州长潭水库为代表的众多水利水电工程,既是防洪的“大肚子”,又是提供城乡用水和农业灌溉的“大水缸”,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调节器”,给浙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防洪减灾:目前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基本都建设了控制性水库工程,是浙江防洪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2017年6月下旬钱塘江流域发生新中国成立后历史上第二大的洪水险情,控制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的新安江水库做到滴水不漏、全部拦洪,再加上其他水库群联合调度,成功经受住了大洪峰的考验,保障了钱塘江两岸和杭州、萧绍平原上千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城乡供水和农业灌溉:原来只能“靠天吃饭”的1600万亩耕地(约占浙江耕地的50%),现在全部受益于水库灌溉,1967年后浙江再未发生过全省性的干旱。目前水库承担着3850万人的供水任务,2019年千岛湖(是国家一级水体)引水工程建成后,全省5600万户籍人口都将用上优质的水库水。
生态环境:降雨量年际和年内分布严重不均的特点使浙江的河流同样存在“防枯”的问题。“生态功能”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功能之一,水库设计和运行都要留出必要的库容和水量用于环境用水,为河流的季节性调水、配水创造有利条件。浙江“绿水青山”的保持,离不开水库这一源头保障。
自然气候地理条件本来严重“先天不良”的浙江,正是依靠水库大坝建设从时空两个维度调节河流径流,变害为利,使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成为可能,才拥有了今日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如果按照那些主张“拆掉所有堤坝、释放自然的大脚、让江河自由奔流”的畸形愚昧生态观,会有今日美丽富庶的浙江吗?
美国“田纳西奇迹”:依托水电大开发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并带动整个国家走出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有着450万人口的田纳西盆地是美国最偏僻落后的地区:只有少量采掘业和农业加工业,人均收入仅为当时全国平均水平的8%,城市家庭贫困发生率高达88%,森林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成灾,交通闭塞,水运不通,疾病和死亡率高得出奇,教育和文化严重落后。
这一切从1933年美国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开始发生改变。干流全长约1050公里的田纳西河是美国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TVA启动了规模宏大的田纳西流域水电综合开发工程,到1950年左右基本开发完毕。50多座梯级水电站实现的防洪、发电、航运、水质控制、土地和森林合理利用等多重社会效益,使田纳西流域从一个最贫穷落后地区变成了生态环境最优美、经济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洪涝灾害的消除使农林业发展有了可靠的灌溉水源、水产养殖有了稳定的场所,农业现代化使原来既不经济又破坏环境的农业耕作和森林砍伐方法被彻底摒弃,廉价电力给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提供了充足动力,航运的通畅为旅游资源开发创造了便利……
田纳西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将一直被浪费的水能资源利用起来,成功转化成经济社会和环境福祉,促使罗斯福总统在第二任期加快了国家自然资源保护的步伐。俄亥俄河、密苏里河、科罗拉多河、哥伦比亚河等大江大河水能资源开发相继开始,对整个美国走出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并保持40多年高速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田纳西奇迹”对于我国如何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是非常宝贵的历史镜鉴。与田纳西流域水电开发前的处境非常相似,我国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等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恰恰是水能资源尚未充分开发的“富矿”所在。
以水电开发为龙头,全面带动当地交通、航运、农业、旅游产业同步发展,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让脱贫成效真正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最根本出路。但是,在“水电妖魔化”舆论干扰下,我国怒江水电开发已被搁置10多年,水电“零开发”不仅没有换来怒江“绿水青山”,生态环境反而因为能源短缺和贫困而日益恶化;我国雅砻江水能开发程度还不到50%(规划开发梯级水电22级,目前已建、在建的仅为7级)就已被指责为“疯狂开发” “将江河截断成一节节香肠、将河流生态变成了湖泊生态”等不可饶恕的“破坏生态之罪”。那么,长度仅为雅砻江2/3的美国田纳西河上已建成的50多座梯级水电站、高达90%的水能开发程度,到底是“破坏自然的罪大恶极”还是“人水和谐的巨大福祉”呢?
《大萧条时代》给出了与上述舆论误导截然不同的鲜明回答:“随着水电开发计划的展开——巨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拔地而起,输电线横跨河谷,褐色的浑水变成了深蓝色,乱石嶙峋的山坡变得葱郁苍翠” “如今,再也见不到从前反复无常的、破坏性的河流及其支流,取而代之的是一连串的湖泊,越过田纳西河谷一路延伸,湖里养鱼,9000英里的堤岸线供人们休闲娱乐。一条长达650英里的可航行水道把铁路和公路连接了起来。1937年1月,当俄亥俄河的大洪水让900个受害人葬身鱼腹并让50万人无家可归的时候,TVA的正当性得到了最生动形象的辩护,并证明了,即使是在倾盆大雨之下,田纳西河依然是一个被人力所束缚住的巨人。”
跨流域调水工程:历史实践证明,将水资源从相对丰沛地区调剂至相对短缺地区,是“富国强民”的重要手段。
人类跨流域调水实践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已开始。梳理历史不难发现,跨流域调水与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走向兴盛息息相关。比如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1830年时人工运河就已遍及全国,总里程高达7506公里;美国人工运河从19世纪开始大发展,到1937年总里程已达到4800公里,密西西比河、伊利河和哈德逊河的连通对美国中西部开发和纽约市发展功不可没。
工业革命以前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跨流域调水主要以通航为目的,对欧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和支撑作用。二次大战后尽管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现代化交通方式有了很大发展,但修建运河工程并未停止,跨流域调水的主要目的也从航运转向供水和发电,以全面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目前全球已有34个国家建成343项调水工程,总调水量约为5969亿立方米,占世界年平均径流量的1.2%。
淠史杭灌区的兴建,提高了灌区的耕地率、水田率,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改变了因缺水而造成的贫困面貌。(视觉中国)
20世纪中叶以来,依靠大规模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短缺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束缚甚至改变了“国运”的国际案例不胜枚举。
美国“北水南调”工程:使南加州一跃成为美国人居条件最好、经济蓬勃发展的地区之一。加利福尼亚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洛杉矶一带年降雨甚至不足400毫米)。近百年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特别是1957年建设的1000多公里长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使人口众多的南加州打破了严重制约社会发展的缺水瓶颈。
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工程:使巴基斯坦从粮食进口国转变为粮食自给自足还有余出口。拥有1.38亿人口、国土面积仅为我国8.3%的巴基斯坦,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1975年巴基斯坦建成622公里长的调水工程,使农业灌溉系统得到恢复和发展,灌溉面积高达2.54亿亩,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同时水电为全国提供了强大动力。
秘鲁“东水西调”工程:为国家核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世纪60年代秘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为解决南方省份严重缺水,秘鲁1971年开建调水工程,在安第斯山区修建两座水库作为调水水源,利用2000米落差的水能为南部省份供电,同时将水调入马赫斯和西瓜斯两片平原荒漠,发展了农业灌溉。
澳大利亚“雪山调水”工程:解决了澳洲粮食主产区所在流域的干旱缺水问题。墨累河是澳洲重要灌溉区域,1948年澳洲提出雪山调水方案——在雪山河及支流上修建水库,拦蓄径流,使南流入海的雪山河水向西调至墨累河,满足下游灌溉和城市用水,同时利用800米落差修建梯级电站,调水与水电开发结合,工程效益极好。
类似国际案例还有很多。我国以满足城市供水为目标的跨流域调水在最近二三十年才发展起来,已比国际上晚了很多年。京津冀地区天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1%,却承载着9%的人口和11%的经济总量,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年,大大低于国际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警戒线”(即人均500立方米/年)。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华北平原已出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漏斗区,出现了河流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严重生态问题,京津冀的人水矛盾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我国2014年建成通水、年平均调水量设计为95亿立方米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谓是给已严重干渴的京津冀地区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但在“水电妖魔化”的舆论误导之下,却被某些舆论歪曲为“不敢庆功、无法收场的轻率决策”。而正在研究中、旨在解决我国中西部发展瓶颈、对国家长治久安有更大更深远意义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却被嘲讽为“狂想有很多、从未实现过”。不能不说,那些水资源条件大大优于我们的欧美国家,尚且建设了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把“狂想”变成了利国利民的现实,何况我们这个人多地少水少、水资源短缺问题已危及国家安全的发展中国家呢?
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水,“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和保障。2018年5月1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当下,如果那些“无视国内外水资源综合开发的重大意义、无视我国当前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将水利水电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截然对立起来”的伪环保主张、愚昧生态观继续误导社会公众认知和政府决策,将严重阻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危及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