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一方面,需要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探索新的绿色金融模式;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充分披露环境信息,有助于资本市场对行业改观,也能改善目前融资难的局面。
我国环保产业已成为万亿级产业,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表明,2016年全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15万亿元;2017年环保产业收入1.35万亿元,再创新高,同比增长17.4%;2018年第一季度销售收入约为2794亿元,同比增长15%。但近两个月来,随着东方园林发债失败,神雾环保、盛运环保、凯迪生态等多家环保上市公司债券违约,环保企业普遍反映资本市场遇冷,行业迎来了融资瓶颈。
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任务下,遇到债务危机的环保企业能否走出困境,承担应尽的责任?近日举行的2018中国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上,与会企业家对此进行了探讨。
债务危机原因何在?
去杠杆导致融资环境全面收紧,环保企业资产负债率在走高,也存在资金错配和期限错配问题
去年下半年,新一轮去杠杆启动。今年以来,环保上市公司明显感受到了去杠杆带来的影响,各类融资渠道受阻,使得一些公司成为此轮债务危机的“主角”,接连爆发信用风险。
有证券机构分析认为,上一轮违约风险集中爆发是在2016年上半年,主因是企业盈利恶化导致内部现金流下滑;而今年企业信用风险将再次升温,主要驱动因素为再融资压力导致的外部现金流萎缩。直接原因是去杠杆导致货币收缩,融资环境全面收紧。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主任马骏认为,虽然总体来看,环保产业处于健康发展的态势,但也面临着一些金融风险,比如资产负债率正在走高。一些企业债务违约的原因从短期看,与政策调整有关,但也跟自身风险防控措施不到位相关。
“从环保企业自身角度来说,主要是出现了资金错配和期限错配的问题。比如,把短期的借贷拿来做长期的投资。”清新环境总裁张根华表示,同时大多数环保项目还具有期限长、回款慢的特点。
前两年环保市场好,投资旺盛,这些问题被忽略。现在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企业的资金储备影响很大,需要企业做好足够准备。否则,就会走入高资产负债率的困境。
金州集团董事长蒋超表示,PPP模式就产生了期限不匹配等问题。据记者了解,PPP模式杠杆率较高,前两年有的项目中,社会资本只用了3%~5%的资本金,就撬动了整个项目。而现在,有的项目连30%~35%甚至50%的融资比例,都无法实现融资。
随着去杠杆和项目规范,目前的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对PPP模式失去了投资动力,也影响了参与其中的环保企业。
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认为,去杠杆对民营高科技上市公司造成的影响最大。因为科技型企业普遍缺乏抵押品,去杠杆后能找到什么样新的融资模式成为环保企业关心的问题。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则表示去杠杆不能“一刀切”,希望对于坚守环境企业价值本质,在发展中追求品质和创新,并拥有较高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的企业,金融机构能够区别对待。
融资难的坎怎么跨?
绿色金融产品不实用,申请过程程序复杂;企业也要加强风险管理、做好信息披露
绿色金融一直是国家倡导的,其在环保行业内也发挥着一定作用。
但此前有环保企业负责人透露,目前的一些绿色金融产品并不实用,申请过程程序复杂,不能解企业燃眉之急。甚至有的机构在完成一两个绿色金融项目后,就拿来作为自我宣传的噱头,并没有真正将绿色金融产品持续推广下去。
现在环保行业面临融资困境,不少企业还是寄希望于绿色金融,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使其更好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清新环境曾于2016年获得过国家发改委批复的10.9亿元绿色债券,张根华表示,企业明显受益于此。但他也认为,绿色金融对环保行业来说仍不充分,需要配套体系。
对此,马骏表示,绿色金融体系至少应达到3个目标:一是提高回报率,绿色项目有一定的外部性而回报率不足,政府就应想办法弥补,达到能接受的回报率;二是降低污染项目的回报率,让这些项目不赚钱,污染企业退出;三是提高消费者的绿色偏好,不仅政府而且全社会都应激励绿色投资。如同样价格,公众愿意购买清洁产品,这样环保企业利润增加,就会有资金进入。
面对环保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的地方已经在推出新的绿色金融产品,改善这一问题。比如,江苏省财政厅联合环保厅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出了绿色金融产品 “环保贷”。
其中,以财政风险补偿资金池为增信手段,为当地环保企业开展污染防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及环保产业发展等提供贷款。当发生偿贷风险时,由资金池和银行按照差别化风险分担比例共同承担,以解决环保企业贷款难、利率上浮较大等问题。
解决融资难题,一方面,需要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探索新的绿色金融模式;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环保企业自身的努力,比如环保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充分,有助于资本市场对行业改观,也能改善目前融资难的局面。
马骏对此建议:第一,环保企业要关注尤其要预判各种政策的变化,如地方政府融资政策的变化,以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尤其是债务风险管理。第二,企业要重点研究、跟进绿色金融发展态势,包括利用绿色债券、绿色资产债券化、绿色基金等多元化的方式来扩大融资,尤其是要更多地利用股权融资渠道。第三,环保上市公司要做好信息披露。
融资难情况下怎么作为?
通过发挥环保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专业性,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目前,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下,各地对环境治理存在刚需,但地方政府又没有足够资金支持,还是需要撬动社会资本。
但有业内人士透露,在目前融资难的情况下,在PPP模式中,民营环保企业的投资意愿大大降低,有的企业已经转为项目中的技术支持单位,而不参与投资了。
那么,融资难会影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吗?赵笠钧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PPP模式规范后,项目在减少,但质量在提高。回归理性后,优质项目仍然能够获得政策支持。
比如,博天环境去年下半年中标的福建南平武夷山市“水美城市”工程PPP项目,在融资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农业发展银行比基准利率下浮7%的贷款。
赵笠钧认为,环保产业应该回归环保的本质,环境问题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问题,追求融资成本低、施治和运营维护成本低,如果这些要求都能达到,环境治理水平还有所提高,政府可以出面帮助企业融资,以降低融资成本。
同时,企业也应利用好自己的优势,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支持。比如,第三方治理和 EPC+O等模式,都是通过发挥环保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专业性,为项目提供更好的服务。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除了模式创新,也离不开技术支撑。环保产业的发展充分说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如我国燃煤电厂经历1997年、2003年、2011年3次烟气治理技术升级,排放标准显著提高,特别是2016年大规模超低排放改造后,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大幅降低,仅为1997年前的5%、2.9%和4.5%。
清新环境也在通过技术创新,帮助电厂在世界上最严的排放标准下达标。张根华表示,新的环境标准都以技术作为支撑,环保企业要加强技术研发。目前无论非电还是电力行业,其烟气治理需求都很大,企业不能抢项目,而是要把项目切实做好,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