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交易

请登录

注册

保护好青藏高原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2018-08-01 11:16:02 人民网-人民日报
A A
位于祖国西南的青藏高原,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中国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

位于祖国西南的青藏高原,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中国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它造就了亚洲丰富多彩的季风气候,是我国与东亚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作为“亚洲水塔”,为近30亿人提供水源,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屏障;它还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它的隆起过程也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保护好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优化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6月19日至2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率致公党中央调研组一行,围绕“加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主题赴西藏开展大调研。

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展科学研究

6月19日,调研组一行刚到拉萨,便驱车前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这里建有亚洲最大、最高的冰芯库,保存着过去30多年间钻取的12根青藏高原深冰芯记录。

在零下25摄氏度的冰芯库,调研组成员仔细询问冰芯的采集和保存情况。“这是1987年成功钻取的第一根青藏高原敦德冰芯;这是1997年在7200米高度钻取的达索普冰芯,创造了采样点海拔最高的世界纪录……”工作人员介绍,每一根冰芯都是记录全球气候变化的宝贵“自然档案”。

来到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先进的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吸引了调研组成员的目光。“在拉萨建立实验室,可以把野外样品做处理后再带回内地测试,以减少样品污染,降低实验成本。”调研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说。

在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几名年轻的科研人员正在利用能谱仪和电子背散射衍射系统分析试样的化学成分和晶体学特性。调研组成员鼓励他们坚定信念、克服困难、扎根青藏高原,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

记者看到,在研究所拉萨部的大厅里,悬挂着数十位两院院士的照片。“经过15年发展,青藏高原研究所取得了许多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童伟锋介绍。

青藏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环境。由于晴日数多、透明度高、水汽含量低、视宁度好,西藏阿里地区成为天文观测者的天堂。在海拔5100米的阿里天文台,调研组一行了解了中日、中美科学家在这里联合开展天文与空间探测的情况。当听说阿里地区正在打造以科普旅游为主题的“暗夜公园”时,调研组成员、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陈刚说:“这充分利用了阿里地区优质的空间观测稀缺资源,必将发挥助科研、兴科普、促环保、带旅游的综合效应。”

近年来,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西藏种质资源库建成投入使用,青藏高原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建设、西藏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等一批重大攻关项目顺利实施。

“目前,青藏高原二次科考顺利推进,我们呼吁支持青藏高原二次科考尽快在国家层面立项,全面开展工作。通过二次科考搭建平台、锻炼队伍、培养人才。”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党组书记王平同调研组交流时建议。

依靠科技种树木蔬果造福一方百姓

“1998年种树,第二年基本全部死亡;2000年种树,第二年处于半死半活状态;2008年种树,高山柳存活,长到3米左右;2017年种树,成活率达到98%……”

这是一组西藏那曲植树的数据记录,更是那曲人民与恶劣自然环境不懈抗争的真实写照。调研组一行来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那曲时,感受到的是空气的稀薄、土地的荒芜。在那曲,让老百姓房前屋后能见到绿色的植物,不仅是改善生态的尝试,更是改善民生的要求。

“那曲气候恶劣,风大,土壤以草甸、砂石为主,紫外线强,气温低,导致土壤难以保水、保肥,树苗难以扎根,经常一阵大风过后,树苗就被‘风干’了。”调研组成员、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邓小明说,过去,为了种活一棵树,奖金超过了万元,但仍然难以种活。如今,科技植树让那曲看到了希望。

在那曲高寒地区植树国家重点专项课题试验基地,调研组一行实地了解亿利资源集团在这里实施“西藏高寒地区城镇植树关键技术研发与绿化模式示范项目”的情况。记者看到,在广袤的高原草甸、砂石中,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格外引人注目。有着沙漠植树经验的亿利资源集团科技人员从青海西宁、西藏拉萨等地引进云杉、圆柏、北京杨、高山柳、沙棘等乔灌木,在这里共种植20余种10万余株,并逐步改良种质资源,以适应那曲的自然条件。截至去年入冬前,苗木平均成活率达到75%以上。据介绍,这一项目总面积1000亩,计划总投资3500万元,从2017年至2020年分四期完成。

那曲当地的科研人员也长年摸索依靠科技种树的规律。在那曲市林业局高寒植树试种试验基地,调研组一行仔细查看了存活9年之久的树木,对科技种树的前景充满期待。“攻克高寒植树难题,对整个人类都是重大贡献。”调研组成员、致公党中央副秘书长卢国懿表示。

科技的力量还表现在对民生的改善上。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气候干旱寒冷,土地贫瘠,大部分是砂石地、盐碱地、戈壁滩,除了本地土生土长的红柳和班公柳外,其他植物很难在这里生长,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当地群众食用的蔬菜水果大多从拉萨等海拔较低的地方运来,成本很高。为解决这一问题,阿里聘请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培养出的农业科技人员,并通过他们培养阿里当地群众掌握种植技术,开展大棚种植。这不仅实现了“生命禁区”里“瓜果飘香”“蔬菜满园”,而且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当新鲜的西瓜、黄瓜、白菜和五颜六色的鲜花呈现在调研组成员眼前时,人们已经忘了,这里是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

保护青藏高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是观测研究气候变暖的好地方。同时,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意味着,这里一旦遭受破坏,修复将非常困难。

调研组一行来到位于那曲市的卓玛峡谷,看到冰川退化留下的印记,忧心忡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冻土消融,原本被冰川覆盖的石块大片大片地裸露出来,没有土壤、没有植被,随时可能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山下的农牧民群众。

而峡谷之外的藏北草原,由于高寒、少雨、家畜增加、鼠害严重,草原资源不断退化。“改善生态环境,既要天帮忙,更要人努力。”当地干部说。那曲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退牧还草,防治鼠害。

“2011年至今,我们在全市11个县(区)114个乡镇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划定禁牧区5638万亩,对禁牧区进行GPS定位,共实现减畜180余万绵羊单位,实现了草畜平衡。2017年实施休牧260万亩、舍饲棚圈建设397户,草原植被明显恢复。”那曲市委秘书长张军说。尽管如此,因基础差、投入少、底子薄,草原火灾、旱灾、虫灾等自然灾害频发,草原破坏现象仍然存在。

每年,西藏都要接待来自全世界数以万计的游客,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很大。在冈仁波齐,普兰县政府和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投入资金加强旅游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周边游客和群众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得到前来游览的国内外游客普遍理解和支持。

调研组了解到,2010年西藏自治区发改委批准实施玛旁雍错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建成管理局1个、管理站6个、管理点3个,配置宣教、巡逻、防火、垃圾收集和转运等设备,保护区管护设施明显改善、管护能力大为提升。通过开展“高原利剑”“高原绿盾”“春雷行动”等专项行动,有力打击了破坏湿地、盗采、乱捕、盗猎等违法行为。

“西藏幅员辽阔,环境监管点多面广,监管半径大、任务重,但目前核定编制的环境监测、监察人员只有274名,监管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无法保障。呼吁能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力、物力投入。”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厅长罗杰反映。

调研结束时,万钢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树牢“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加强顶层设计,开展二次科考和三极联合研究,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大高海拔植树等科技攻关,协同推进植树造林和经济林发展,加强科技知识普及,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致公党中央将努力发挥好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进一步聚焦西藏生态环保、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等,为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积极建言献策、提供有力支持。

大云网官方微信售电那点事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收藏
个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