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谣言有点多。
8月初,陕西省西咸新区数十家商混站和预拌砂浆站被要求关停搬迁,他们向媒体和生态环境部反映“被环保一刀切”,然而出示的证明是规划建筑局对违法建设的拆除告知书。知情人透露,这些企业被取缔并非因为“环保”,而是用地、规划、安全生产手续不全。直接导火索则是两起安全事故,共致死五人。
同被报道的,还有因被贴上封条而“走红”的西安灶台,封条落款“西安市临潼区西泉街道办事处”,引起了不小的舆论轰动。然而,事实的真相是:这张封条来自辖区整治“散乱污”企业时查封的排污企业机器设备,有人把它揭下来,贴在了自家的灶台上,意图给环保督查抹黑。
一些地方官员担心,在环保督查的重重压力之下,会不会有别有用心的企业再制造类似的谣言,毕竟,那些不了解真相的网民,情绪太容易被煽动了。
近年来,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极大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也有力督促了各级政府履职尽责,推动了一大批老大难问题彻底解决。正因为环保督查有着强大的威慑力,当前一些地方借力环保督查,举一反三,进一步排查相关环境污染难题,齐心协力“啃硬骨头”,全面落实整改措施。这样的借力,是对环保督查的拓展与深化,对污染治理亦有裨益。
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在借力环保督查时,动起了歪脑筋,扯大旗作虎皮,搭环保督查的“顺风车”,干一些与“治污”无关的事。
比如,有的地方为了压减耗能,完成降耗年度考核指标,竟以环保督查名义对企业全面实施停产限产。再比如,对于家庭式的制衣作坊、馍馍店等,其本身并没有多少污染,可有些地方竟拿环保督查做挡箭牌,解决消防安全、私搭乱建等问题。还比如,有的地方遇到拆迁难题,竟将其列为环保督查整改内容,殊不知,两者距离十万八千里。
环保督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治污上。在污染面前,环保部门不退步、不让步,但也绝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刀切,而是按照整治提升与依法关停的方式,落实整改措施。对于确实无法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根本不具备整治提升条件的,势必会“切一刀”,但这与社会上流传的“环保一刀切”的说法截然不同。“环保一刀切”,很多时候源于个别地区以环保督查为幌子,其实打着腾挪土地指标等其他小算盘,是名副其实的蛮干。
那些制造谣言的人,其心可诛,不难推测,他们是想制造环保督查影响民生、野蛮执法的假象,挑起公众对环保工作的不满情绪,破坏当前整个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治污的大好局面,也许也是为自己的环境违法行为张目。
西安周至县一家企业大门封条用胶带粘住了,但胶带有明显反复使用的痕迹。当地居民反应,该企业每天夜里都会撕掉封条开工。
环保督查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的重要措施。为了防止个别地区把“好经念歪了”,把环保督查“带到沟里”,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两方面。
一方面,督查要强化甄别意识。无论是属地提供的检查对象清单还是整改方案,参加环保督查的人员要严查所涉及的问题是否与污染相关。与污染不相关的,坚决不接手,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让人觉得环保督查无所不能,越权越职,从而被他人利用了却还要替他人背锅。
另一方面,整改要坚持治污为本。彻底解决污染问题是环保督查的关键所在,因此各地基层政府或环保部门在整改中要始终把污染治理作为主线。对于污染问题不明显,反而其他方面问题突出的,则不能归为环保督查整改范畴。环保督查整改不能大包大揽,这不仅极易给群众造成误解,对环保部门形象也将有所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