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电力行业是国内应用信息技术较早的行业之一,先后经历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等几个信息化的建设阶段。如何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来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何种指标评价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本刊近日邀请北京电力信息中心主任汪浩、IBM大中华区软件集团工商企业部总经理陈文丰、赛迪顾问能源信息化研究所所长邱世明博士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从重安全生产向重经济效益转变
主持人:请问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状况怎样?
汪浩:2004年我国发电量达到2187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8%。可以说,中国的电力一直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邱世明: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起步早。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力行业首先开展了生产、调度自动化的应用,80年代后期逐渐开展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主持人: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有什么特点?
邱世明:由于电力生产安全性与稳定性的要求,电力企业对生产过程控制的信息技术应用一向比较重视,而对业务及管理的信息化重视却相对不足。
陈文丰:电力企业信息化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但生产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一方面,管理信息化滞后于生产自动化,另一方面生产自动化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处于相互分离状态,彼此不能有效互通。
汪浩:在计划经济时代,电力企业只关注电力生产,不太关注成本与销售。现在,电力企业成为电力市场上的竞争主体,需要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考虑经济效益。所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将由重安全生产向重经济效益转变。
邱世明:目前“电荒”问题很严重,很多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保证电力生产和安全上。其实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益才变得更重要。而且,发电企业面临着由于投资热可能带来的电力过剩的威胁,必须加强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
改制使电力企业对信息化产生了新需求
主持人:可否说电力体制的改革使电力企业对信息化产生了新需求?
邱世明: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已形成了以大集团为主体的格局,发电有五大集团、独立的大型发电公司、能源公司,电网则由两大电网公司构成。
汪浩:这个改革进展非常快。2003年的时候,计划体制的那种感受还是非常强烈的,那个时候老百姓评价我们是“电老虎”、“电衙门”,其实我们也知道这不是好话。那时我们的客户服务理念、企业运作经营的理念,确实是薄弱的。
主持人:怎样构建电力IT环境?
陈文丰:首先应该搭建整体的IT基础架构,这是企业IT应用的基础。基础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须从企业整体考虑。其次是构建企业统一的信息平台,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以电力生产、输配为基础,经营管理与生产业务紧密相连,需要与生产管理共享大量的数据信息。
汪浩:过去,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普遍从部门、单项业务的需求出发,构建了一系列的系统和数据库,现在需要在统一信息平台上,对数据信息进行集成。
如何科学评价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主持人:如何评估电力行业的信息化?
邱世明:在国际上曾经发生过对IT价值的一次大讨论,2003年,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对IT的价值和效益表示质疑。国际上关于信息化绩效有两种论调,第一种是IT的生产率悖论,这种论调是基于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IT大量投资却没有提升生产率,代表人物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罗,他有一句经典的名言:除生产率统计之外,你可以到处看到计算机;另外一种论调,就是关于IT的增值论。
汪浩:IT是否有效,我觉得并不重要,IT应用确实对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陈文丰:我们协助北京供电公司进行了信息化工程。目前,其三十五个基层单位实现了无纸办公;公司任何部门和基层单位的用户,只需要输入一次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使用其有权限访问的任何应用资源。
邱世明:为了科学地评价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服务中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组织,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提出了《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相关专家正对此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讨,在得到完善后将正式发布,共包括业务支持程度、IT绩效水平、信息技术水平、IT管理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五个方面的指标。
汪浩:2005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了向国内外标杆企业学习的活动。相应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需要了解行业内同类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向国内外标杆企业学习、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