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已认识到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既顺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浪潮,符合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化
基于信息化与工业化双重战略任务,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有助于把握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客观描述,可以对信息化成果的标准化给出客观准确的定量分析,充分体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特点。
1 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方法应该以信息经济学理论、统计学理论为依据,基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参考全球通用的信息化指标及信息化测度理论,制定出符合本土特点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测评模式。
1.2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信息化评估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定量分析。但鉴于目前该项目评估资料的缺失,我们很难准确、客观地定量评价企业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效益,因而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模式才是当前最科学的信息化评价方法。
1.3 区别性原则: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经营规模和所属行业等方面都有其特点,因而企业信息化目标及评价标准都不同于大中型企业。编制两者的评价指标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切忌采用统一标准来衡量这两类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1.4 实用性原则:信息化指标体系所需的数据应易于采集,计算方法简明。中小企业的人员数量和经营规模有限,因而筛选原则必须是少而精,择取其中最实用、可操作性最强的评价指标,这样才能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1.5 可扩充性: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随着时间的延续,在内容上可以扩充。
1.6 效能性: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成本回收能力。
2 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本课题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而建立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2.1 基于企业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来综合分析。信息系统分为人、机两个部分,可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服务需求及系统质量、技术水平等线索构造指标。
2.2 基于信息化的评价对象来综合分析。系统质量和评价水平是开发方关注的焦点;用户需求和运行质量是服务用户必须考虑的问题;而社会效益指标则可以反映出系统外部环境
2.3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主要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财务评价三条线索建立指标。
3 评价体系的结构和组成
本研究构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为主项指标,二为分项指标。
①主项指标考核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状况,分为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实施效益、保障措施五个方面。主项指标已基本包含信息化综合评价的主要方面,是所有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评价的通用指标,反映其一般性水平。
②分项指标的设置考虑到应用系统的差异,根据系统的不同,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具体系统的应用水平和实施效益进行重点评价。分项指标可根据中小企业的行业领域、规模大小和现实状况灵活地进行选择和组配,并可对其进行扩充和细化,特别适合对特色行业和特色系统的评价。评价体系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模块如图1 所示。
图1 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
3.1 评价体系之主项指标的构成。评价体系的主项指标包括:
①信息化战略地位评价指标:信息化战略地位总体评价、有无信息化部门、CIO 职位设置情况、信息化规划制定情况、信息化规划预算的制定情况、信息化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决策权所属情况、信息化制度的制定情况、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能覆盖情况。
②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水平总体状况、是否组建内部网、内部网的出口带宽情况、人均计算机拥有量、计算机联网率、专用服务器数量占比。
③应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产品编码情况、是否有应用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经费预算、软硬件和系统维护工作的承担情况、应用系统覆盖业务面、数据信息状况、应用系统对决策的支持程度。
④信息化实施效益评价指标:实施信息化后产品制造周期变化情况、实施信息化后库存资金占用率变化情况、实施信息化后流动资金年周转次数变化情况、实施信息化后客户服务响应速度变化情况、实施信息化后一次完整的虚拟财物决算时间的变化情况、实施信息化后新产品研发周期变化情况。
⑤信息化保障体系评价指标包含信息安全保障和人员保障两方面,其中信息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为:是否有信息安全紧急预案、信息安全措施覆盖面、信息安全制度制定情况、信息安全教育情况;信息人员保障评价指标为:人才占比、信息化培训内容、信息化技术培训覆盖率、信息化技术人员占比。
3.2 评价体系之分项指标的构成。评价体系的分项指标包括:
①OA 系统评价指标:OA 系统应用效果情况、OA 实施成本情况、拥有的OA 系统功能模块、实际使用的OA系统功能模块。
②ERP 系统评价指标:ERP 系统的可用状况、应用ERP 系统后库存资金占用率变化情况、应用ERP系统后订单响应速度变化情况、应用ERP 系统后业务流程变化情况、应用ERP 系统后呆滞库存量变化情况、应用ERP 系统后生产制造成本变化情况、应用ERP 系统后采购成本变化情况、应用ERP 系统后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变化情况、ERP 系统具备的功能。
③CRM 系统评价指标:CRM 系统的应用效果、CRM 系统覆盖的功能情况、CRM实施成本模式、CRM 的实施成本、应用CRM 系统后所占市场份额变化情况、应用CRM 系统后客户满意度变化情况。
④EC 系统评价指标:EC 构建成本、EC 平台的应用深度、EC 服务对象覆盖面、EC 平台个性化程度、EC 与ERP的集成度。
⑤财会系统评价指标:应用财务系统后财物决算速度变化情况、财务系统应用效果、财会系统应用覆盖度。
⑥SCM 系统评价指标:SCM 系统应用后订单响应速度变化率、SCM 系统可用性程度、SCM 系统应用覆盖面、SCM 与ERP 的集成度。
⑦CAD/CAM 系统评价指标:CAD/CAM 的应用度、CAD/CAM 功能覆盖度、CAD/CAM系统应用效果、应用CAD/CAM 后生产工作效率变化情况、应用CAD/CAM 系统后交单速度变化情况、应用CAD/CAM 系统后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变化情况。
⑧BI 系统评价指标:数据集成度情况、BI 系统的应用效果、BI 系统的功能覆盖度。
4 结语
无论是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还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构建都百利而无一害。对于政府而言,构建一套准确、合理的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全面了解中小企业信息化准确的现状,为调研与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而且能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此外,该体系还能作为政府项目投资与工作效果评价的客观依据,在政策上逐步引导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心与关注焦点,从单纯系统的构建过渡到以提高效益与价值为重心的管理模式,更注重价值的实现、项目管理、风险控制、企业管理的改善、竞争力的增强以及组织文化的创新,从投资、解决方案、平台和系统建设转向管理、整合、价值和持续改善。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为中小企业管理者提供自我评价的客观依据:一是规范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和手段,帮助掌握企业信息化准确的现状和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围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推进信息化;二是协助中小企业将信息化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起来,使企业信息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三是协助中小企业优化信息化建设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获得最佳效益;四是协助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夯实管理基础,改革企业管理机制;五是协助中小企业掌握信息化建设基本状况,及时锁定薄弱环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强调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实施持续的过程管理和评价,有效控制信息化活动的进程,全面了解和掌握IT 的经营绩效,有利于正确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有助于信息化发展与企业的总体目标协调统一,有效地将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